摘 要: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人生觀和價值觀尚不穩定,對他們進行生命教育,可使他們正確理解和看待生命,進而形成正確的“三觀”。作為對初中生實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徑,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將生物知識與生命教育融合在一起,以提升生命教育的有效性。本文結合初中生物教學內容,探討了在這一學科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生命教育;融入策略
初中教育并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要求完善學生的人格、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生物教學是對初中生實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為了保證教育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借助合理的方法將生命教育融入學科知識傳授過程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書育人”。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生命教育的融入
1.關于生命教育
對學生實施生命教育的初衷在于幫助他們形成敬畏生命的意識,具體涉及三個方面:首先,使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生命無價,但初中生對此的認識并不深刻,通過生命教育,可以使他們學會尊重生命,正確理解人生的價值,有助于他們生命質量的提高。其次,使學生學會欣賞生命。生命無貴賤之分,除了人之外,地球上還有千千萬萬的動物和植物,人應該與它們和平相處而不是肆意踐踏,但是,要想使初中學生形成此種意識,就必須要先通過生命教育,使他們學會欣賞它們的生命。最后,使學生愛護生命。人總是承擔著巨大的壓力,生活中也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生命不能重來,人只有愛惜自己的生命,才能不枉此生。因而,借由生命教育來幫助學生樹立愛護生命的意識是至關重要的。
2.融入策略
(1)通過知識講解,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命。初中生物教材中關于生命的內容有很多,在講解這些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有意識的融入生命教育,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命。以“人的生殖”為例,在講到這一部分的時候,教師可采取以下方式:其一,根據教材作簡要講解,使學生初步了解男女生殖系統。其二,為學生播放視頻,使他們了解胎兒孕育及降生過程。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生命來之不易。
(2)創新實驗方式,引導學生將關愛生命付諸實踐。實驗是生物教學中驗證知識、理論正確性的重要方式,可為學生直接觀察提供機會,在改善教學效果方面作用顯著。但是,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部分實驗涉及生物解剖,與生命教育存在沖突,若教師無視這一點依舊沿用活體進行實驗,則會使得理論教育脫離實踐,給學生留下“言行不一致”的印象。所以,在組織學生進行這類實驗的時候,教師可考慮對實驗方式進行創新,比如,教師可借助計算機模擬來呈現實驗。計算機模式的優勢在于:既能夠使學生進行直觀觀察,又不會造成生物死亡。
(3)利用生物體的特性鼓勵學生直面挑戰。大自然中有很多動物和植物的生活環境都十分惡劣,但它們卻表現出了極為頑強的生命力,在方寸之間創造了生命的奇跡。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可以介紹這些生命力頑強的動植物為契機對學生實施生命教育,增強學生的意志力,使他們學會直面人生的苦難。以“地面上的植物”為例,教師在授課時就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首先,展示一組名為“世界上生命力最頑強的10種植物”的圖片,包括千歲蘭、猴面包樹等。其次,選取其中一種進行介紹。比如,對于千歲蘭,教師在介紹的時候應強調其極為耐旱的特點:它可以在五年不下雨的沙漠中存活。最后,在圖片講解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困難,在學生思考和回憶時,教師可趁機鼓勵學生直面困難,學習植物不屈不撓的生命態度,進而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二、結語
將生命教育融入初中生物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正確認識生命、愛惜生命的基礎上形成關愛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識。生物以生命體為研究對象,生物教學其實就是帶領學生認識生命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實施生命教育,需要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接受教育。要想達到以上目的,教師就必須要根據生物教學內容及目標要求,將生命教育合理融入知識傳授中。
參考文獻:
[1]馬翔中.論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J].師道(教研),2016(6):98-98.
[2]廖祝英,陳學梅.5E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以《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一節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16(17):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