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學要引導學生“求真”,數學教學研究本身也要求真。數學教師應努力探索數學教學的基本規律,注重數學教學的實質,適當淡化形式,立足于學生的發展方向,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的數學素養真正得到培養與提高。
關鍵詞:自然;細致;引導;生動
中圖分類號:G623.56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1-06
每一個孩子都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作為一名一線的年輕數學教師,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是筆者當前的核心任務。近年來,素質教育的口號總在我們的耳畔回響,如今的小升初都快趕上高考:孩子累,家長累,老師更累。孩子們不斷地練習、修改、再練習,漸漸地,他們不敢思考,只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學習。思維就像是一臺機器,我們的數學課堂漸漸失去了活力。如此看來,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它是學生思考時的一盞指明燈,它是學生思考中的有力后盾,它更是打開學生心靈的一扇窗戶。
一、什么是引導?
《學記》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索,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點。”教學中的“引導”,其本意是“以明確的教學目標為指引,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或手段激發思考,深化理解”。
如何為孩子的思維打開一扇窗,這是值得我們數學教師深思的問題。
二、教師的課堂引導策略
1.自然
自然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順應教學發展的需求,不露痕跡地加以引導,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問題的思考更加深入,理解更加到位。我們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問題,自然地去引導學生,順應學生的思維。
在“解決問題的策略”板塊中,很多老師都覺得難教,這與數學的計算不同,它沒有特定的概念,需要學生從心底里萌生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帶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課堂40分鐘是有限的,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似乎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沒有為學生的思維考慮。
通過肯定的評價,或明或暗的提示,引導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漸漸深入。自然的引導不是刻意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當時狀態下就“應該那樣”。自然的教學狀態是本真的教學狀態,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意境深遠。
2.細致
我們教師要善于從學生認知的視角去思考和引導學生,關注教學內容的細節層面,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數學。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在每節新課中,我們要細致鉆研教材,深入細節層面,對學生的認識加以引導,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抽象的數學內容與方法。
例如,教六年級下冊“圓柱的側面積”一課時,應如何讓學生學會圓柱的側面積的算法?如果只是我一個人演示,他們實際上還是沒有真正理解計算方法,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了。采取了實物展示的方法后,整堂課氛圍濃厚,孩子在量一量、剪一剪、算一算中得出了側面積的公式。
根據內容的難易程度,教師要細致地分析學情,細致考慮每個教學環節,該幫的時候就一定要幫。如果直接問學生“這題怎么解決”,這樣會很空洞,學生找不到回答的方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有時候會感覺學生對某些問題的認識不夠清晰,原因可能就與教師對問題的引導不夠具體細致有關。
3.生動
人如果脫離了生活,就缺少了思考。教師要把課堂變成一個濃縮的社會,讓課堂活起來。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多種方式開展教學。
例如,在教三年級上冊“軸對稱圖形”一課時,導入部分采用了有趣的玩紙飛機的游戲,孩子們頓時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數學知識無形間顯露出來,它是那么自然生動。對于這節活動課,筆者充分做到了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讓他們在嘗試中得出結論,這勝過千言萬語;并且這樣的知識學得更加深刻,孩子們建立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在講解練習的時候,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以教師為主講,學生進行簡單的回答。但是批改的時候會發現還是有學生做錯。所以要學會選擇性地講,有些題目讓學生上講臺講,體驗一回當小老師的感受,并且鍛煉表達能力。
為用而學,用中學、學中用,給學生合適的任務,讓他們真正地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價值,使他們更積極、更輕松、更愉快地學習數學。
總之,引導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基本功。應立足于數學課堂,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心理需求,精心設計問題,捕捉教學契機,優雅地傳授數學知識,引導學生逐步感悟和理解數學。
參考文獻:
[1]王永鋒,夏炯峰.淺析小學數學素質及培養[J].江蘇教育,2001,(23).
[2]徐斌艷.數學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