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倡素質教育需要改變只以教師為中心、只以灌輸知識為主要手段的課堂教學模式,應把素質教育的要求落到實處,讓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筆者根據教學經驗,提出化學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的設想,期望通過合理創設問題情景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這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情境教學;問題情境;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1-09
一、利用化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師制造“刺激”的有力手段,是引起學生“無意注意”的最好方法,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要很好地去利用實驗內容來設置問題,用問題引導學生對實驗的觀察、研究與分析,從中獲得信息,引發思考并探究問題,從而掌握知識點。例如,在講授“中和反應”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做這樣的一個實驗:在一支潔凈的試管里倒入適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再往試管里滴加幾滴無色的酚酞試液。學生發現溶液變紅色,當然學生能用已經學過的堿的知識進行解釋。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往試管里繼續滴加另一種液體——鹽酸溶液,邊加邊震蕩,結果溶液的顏色逐漸減退,直到變成無色。這時教師就可以“設疑”:為什么滴加鹽酸溶液后試管中的液體顏色由紅變無?這時學生的就會思考其中原因,于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被激發。例如,在講授“過氧化鈉的化學性質”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滴水生火”的實驗為情境導入:棉花團包裹著過氧化鈉,然后往其中滴入適量的水,棉花團會立即燃燒起來。這與學生的心里“誰能滅火”的觀念發生矛盾,實驗現象與日常生活常識不同,也能很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學生“心生疑問”,進而產生好奇,思維自然被激活。教師利用這樣的情境導入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肯定會收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生活中的常識創設問題情境
我們生活中充滿著很多化學知識,教師可以以這些實際生活中的化學知識來創設情境,將化學與學生生活相結合來創設情境。
例如,在講授“有機物乙醇”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一段“小明酒駕”的事例:在一個夜晚,小明去參加同學畢業15年的一次聚會,同學舉杯換盞,其樂融融。散席后,小明一邊回味著美酒的滋味,一邊晃晃悠悠地駕駛著自己的愛車。交警示意他靠邊停車,然后小明接受檢查,酒精測試儀上的數字顯示69mg/100mL。小明屬于酒后駕車。他的愛車被扣,他非常沮喪。這時,下起了傾盆大雨,他在雨中蹣跚而行,走著走著他暈倒了,于是被緊急送進醫院搶救!搶救的醫生、護士聞到一股強烈的酒精氣味,護士在他的手臂上涂了一些碘酒,接著給他輸液,緊接著給他量體溫,發現他在發燒,護士用酒精為他擦身體,進行物理降溫。這樣通過模擬生活中的真實情景進行引入,自然深深吸引了學生,其中的故事情節也合理、緊湊。然后提出問題:乙醇有什么用途呢?因為故事中已經把乙醇的用途巧妙地表述了,學生自然會從中捕捉到答案,這樣也自然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講授“氯氣”一節時,教師可以通過“重慶4·15氯氣泄露事故”這則新聞報道來創設教學情境。教師根據報道的內容創設一些問題:①化工廠附近小麥枯黃的原因是什么?②消防人員用高壓水槍向空中灑水的原因是什么?③在現場負責的技術人員為什么要指導人們將泄漏的槽罐吊進附近的水塘?為什么又要加入生石灰?④如果你恰好在事故現場,該如何自救?
學生在此情此景中,不產生好奇、不發表議論、不進行猜想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強化,探究心理自然形成。
三、利用故事、化學史料創設情境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利用有趣味的化學故事、化學史上關于化學家們的趣聞軼事、重大發現、著名實驗等來開展教學,這些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講授“酸堿指示劑”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講述波義耳與指示劑的故事:波義耳是第一個從植物浸出液中提取酸堿指示劑的化學家,指示劑的發明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友人贈送給波義耳的紫羅蘭,不小心被鹽酸溶液濺到而變色……這樣,就讓學生感覺到化學的發明原來可以來自生活,生活中處處存在化學,化學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陌生。
參考文獻:
[1]耿莉莉,吳俊明.深化對情境的認識,改進化學情境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4,(3):72-7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