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強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培養,精選對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體現教育內容現代化及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本文主要從明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調整教學評價三個方面來具體闡述教育生活化,并探究其現狀。
關鍵詞:新課改;教育;教學;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1-10
一、明確目標,回歸生活
1.制訂結合具體場域的教學目標
傳統教學中多數教師制訂教學目標是盲目、被動的,照搬教學參考書或名師經驗。而這些模式只是一般普遍性的要求,對于每個教師只有借鑒作用而無實際操作意義。教師需結合具體場域,制訂特定的教學目標,即教師要針對個性不一的學生制訂不同的學習目標,杜絕“一刀切”模式。不同學科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的目標要求也有明顯不同,各學科教師也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科的特殊性和普遍規律,具備充分的學科專業知識、文化素養,從而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
2.合理教學目標的動態性和可變性
傳統教學目標是靜態的,存在一定弊端。近年來教師認識到制訂教學目標需結合具體情境。教學工作中會出現各種未知因素,故合理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動態的。現代教學目標設計強調生成性,這一點更充分佐證了依據具體教學情境設計的生成性目標是動態、可變的。
二、找準內容,體驗生活
1.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生活化教學情境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針對性地選擇生活中典型問題進行重組,創設出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和學習欲望的教學情境。北海市華僑中學一個數學課例——勾股定理教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設置了生活問題探究,即利用臺風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勾股定理問題,達到規避理論知識抽象性的問題。整節課的課堂氣氛十分熱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挖掘教材空白,開拓知識點
知識拓展即對原有知識的補充、升華。教材內容設計簡單、抽象,實際教學時需對其補充,這給教師留下了發揮空間。可再度開發教材空白,開拓學生知識面。教材內容多來源于生活,教師可根據教材適當調整教學內容。
3.確定生活化的活動主題
教學離不開活動,活動離不開主題。關注學生需求,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校園一景》寫作教學中,可帶領學生參觀校園,以給校園景物命名為比賽主題,選出有代表性的一兩處景物。再以此為教學依據,引出寫作素材。將教學與學生興趣相聯系,可擺脫寫作教學的枯燥乏味。結合學校活動主題開展不同形式班級活動,通過與學校活動的有效結合,利用多媒體設備,開展主題活動。
三、調整評價,回饋生活
1.評價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評價是價值判斷,立足于生活情境,情境的真實性保證了課堂教學評價持久的生命力。素質教育的今天,對評價的改革成為素質教育的關鍵,教師關注的重點從以什么方式進行最有效的信息傳遞轉變到如何創設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所以,不能只注重學生成績,應多關注學生綜合素質。
2.多種評價方式的有效結合
基于評價的生活情境化,評價者需采取與之相匹配的個性化評價方法,對學生及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進行評價。而當前我國在教學評價上的現狀呈現為“關注兩頭,輕視過程”,即教師傾向于學生的學習結果,忽視學生整體的發展。教師要制定并明確相對嚴格、科學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做到“有章可循”,保證評價的科學性,做到正確、科學地評價。這樣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真正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
總之,在強調“方法學習”重于“知識學習”的當下,如何才能做到學會學習和學會教學?其實它們與生活息息相關,要學會抓住事物本源,回歸生活。所以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要做到“回歸生活”。認識到事物的本源,自然也教得輕松,學得自在。
教師認識到“教育回歸生活”的重要性是值得肯定的。但實際中,一些教師只是在教學過程中生硬地穿插生活化的例子,沒有認識到教育生活化的本質。其實,“教育生活化”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包括明確目標,選擇內容、信息等。
參考文獻:
[1]趙正新.教學目標制訂:一種實踐的視角[J].當代教育科學, 2011,(24).
[2]陳 貞.回歸生活之美,構建真實的品德與社會教育課堂[J].學周刊,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