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09-11
“智慧型課堂”是師生共同發現未知領域,探尋未知世界的通道,是師生親歷意外的美麗旅程。智慧型課堂是平等的對話、愉悅的交流、熱情的鼓勵;智慧型課堂是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再生成問題、再解決問題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智慧型課堂是“?”與“!”交替出現的地方。所謂的智慧型課堂,至少有四個命題:一曰緊貼生活世界,二曰注重知識過程,三曰凸顯語言力量,四曰呈現地理之美。
1.緊貼生活世界
生活中隨處都有地理教學情境,都有地理教學資源。地理無處不在,問題也無處不在。
案例:熱點電視節目與地理教學
最近《爸爸去哪兒》熱播,收視率不斷上升。此欄目也可以很好地運用到地理教學中。在7年級講“天氣與氣候”時,可設問:爸爸將帶領孩子們去山東威海,出門前,要做哪些準備呢?(收聽天氣預報,了解當地的天氣狀況,準備好行裝。)還可以展示節目中各地的圖片,這些圖片體現了我國各地自然環境相差較大,人們的生活習慣、房屋建筑風格等也不盡相同,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讓學生形成人地和諧、因地制宜的思想。
知識與生活的疏離始終是當下教育的痼疾,地理教學亦未能幸免。為了試卷上的分數,不少教師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學生的思維鎖閉在教科書所構筑的知識世界里,而忽視了對生活原型的啟發。離開了生動的生活情境,書本上描述的許多地理現象、揭示的地理規律,只能是冰冷的知識結論,它們在學生心靈以外。生活中時時有地理,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其實就在你我周圍——只要我們善于發現。
2.凸顯語言力量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的教學語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國古今詩詞、諺語等本身含有豐富的地理知識,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適當地運用這些詩詞和諺語開展教學,學生不但愛聽,而且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如在講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可運用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這兩句詩,它們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氣候、植被的垂直變化和自然帶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講述溫帶大陸性氣候時可引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這句話描述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日差較大的特點:每到夏天,烈日炎炎,白天氣溫上升快,有時高達攝氏四五十度,人們說:“沙窩煮雞蛋,石頭好烙餅。”但夜晚氣溫又急劇下降,辛勤的農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爐取暖,圍著火爐,品嘗剛摘下來的西瓜。又如在講解我國西北從東到西的自然景觀時,可借用“風吹草低見牛羊、淺草才能沒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風沙茫茫大如天”等詩句加以描繪,老師略加講解,學生很快明白:它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帶的規律:由于從東到西降水遞減,形成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自然帶景觀,于是一幅活生生的自然景觀就出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有臨其境、聞其聲、睹其人的感受。想想,在這種由淺入深、有滋有味的地理課上,學生能不喜歡?能不聰明嗎?
3.呈現地理之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切使學生得到美感快樂的東西都具有神奇的教育力量。”在實踐中,對于地理美的教育,教師經常采用形象感染法。如地圖欣賞、地理圖片欣賞、地理儀器模型演示欣賞、地理標本欣賞、地理幻燈片欣賞、地理影視欣賞等。
案例:黃河的治理和開發
教師精心選取了黃河流域的大量圖片: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壺口瀑布、黃河花園口、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并配以朗誦,制作成微視頻。朗誦詞如下:
黃河
您是我累了時最想唱的那首歌
一道道鞭影驅趕著裝滿火焰和淚水的馬車
一首首民歌開滿杏花打濕的村落
豪飲北風佇立在你河東河西河南河北
……
當我頭頂烈日腳踏寒霜哼起這支歌
您就是我以夢為馬的中國。
短短的幾分鐘,就將學生帶進一個全新的世界,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同時也給學生美的享受。氣勢磅礴的黃河、雄奇的巴顏喀拉山、古老的歷史文化、廣袤的平原、雪山連綿的青藏高原等提升了教學美與感染力,也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促進其有效學習。
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和美的塑造者,地理教師要盡可能地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為學生創設美的學習情境,再把美的氛圍、美的情感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為學生打開一扇扇通向美好世界的窗口,讓地理學習成為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