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非常重視應用意識的培養,數學應用問題包含多方面的數學知識,通過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表現實際生活中的數學應用。低年級數學應用問題的閱讀非常重要,是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低年級學生概括能力較差,更需要培養他們對數學語言的理解能力,提升數學閱讀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關鍵詞:低年級數學;應用問題;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56 文獻標識碼:C 收稿日期:2015-12-25
低年級學生知識貧乏,語言文字閱讀理解能力相對較差,面對“非數字”的語言描述,學習較困難。提升數學應用問題的閱讀能力,可以讓學生有效理解數學應用題解題思路,掌握解題方法。
一、培養口語表達能力,打好閱讀數學應用題的基礎
低年級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較差,不會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數學應用的數量關系。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充分結合生動的圖畫、符號、表格等,訓練學生用完整的語言口述數學應用的過程,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為閱讀數學應用打基礎。
二、方法引導,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
低年級學生受語文知識水平、生活實踐和社會經歷的限制,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很多學生一看到較多文字的應用問題,就心生厭倦,沒有認真閱讀的信心;有些學生閱讀時往往囫圇吞棗, 沒了解題意而錯誤解題。因此要重視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要求學生首先要讀通文字,對不認識的文字要標注拼音并理解意思;其次要能正確、完整、流利地讀題,對不理解的題目要養成閱讀多遍的習慣,閱讀后要理清題目講了什么內容,告訴我們的已知條件有哪些,要求的問題是什么,哪些問題可以先求出來,解決問題需要哪些步驟等;再次,要學會閱讀關鍵句和關鍵字,對題目中起重要作用的文字、詞句要求放慢閱讀速度,做到字斟句酌,學會用符號標注;最后要培養邊閱讀邊思考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中發現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思考,可以標注上符號;在閱讀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提出,尋求解決的方法。
三、還原生活情境,提高圖文應用題的閱讀能力
低年級數學應用題大多是圖文結合的題目,數學信息包含在文字與圖畫中。圖畫信息閱讀是難點,它常常把已知條件隱藏在畫面中。學生閱讀這樣的題型時往往會出現以下現象:有的只顧一頭,只看文字或只看圖畫,獲得的信息都是片面的;有的閱讀圖畫時草草了事,把圖中隱含的已知條件漏了;有的孤立分散文字與圖畫信息,不能完整組合。教學時,要根據圖畫內容和文字信息還原問題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情境,通過同桌交流合作,模擬生活中的應用情境,再讓學生口述文字與圖畫組合呈現的數量關系,提高圖文應用題的閱讀能力。如一道圖文題目,畫面信息是12個小朋友正在做游戲,右邊有4個小朋友向外走,左邊有5個小朋友走向做游戲的小朋友當中。畫外文字是:“原來有16個小朋友在做游戲。”畫外小精靈的文字是:“現在做游戲的有多少人?”學生在閱讀這道題過程中往往是文字與圖畫只顧一頭,沒有看清畫外文字信息要求的問題,就匆匆開始解答。教學時我通過還原生活情境,先讓學生認真看圖,同桌交流圖中游戲的活動過程,再通過學具演示游戲中人物的來去過程,最后讓學生認真閱讀圖外的文字信息,結合學生生活中經歷的游戲情境,綜合文字信息與圖畫信息,使其能完整口述生活情境的游戲活動過程。這樣訓練后,學生對圖文應用問題的閱讀能力有較大的提升。
四、問與讀相結合,提升數學應用題閱讀的深度
數學應用閱讀中恰當運用問和讀相結合的方法,可以分解問題解決的難度,也可以舉一反三,深化閱讀理解,延伸數學應用知識,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可以是教師問學生或學生問教師,也可以學生問學生,在不同形式的“問”后再引導學生因“問”而“讀”,學生的閱讀就有了更明確的目標,更理解題中包含的數量關系,明晰解題思路。
1.分散性提問,分解閱讀理解目標,培養閱讀推理能力
例題:二年級有35個小朋友開展游戲活動,平均分成5個組,每組有多少個同學?
(1)題中說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知道哪些是已知條件?要求的問題是什么?
(2)要求每組有多少個同學,是要求什么?必須要知道哪些條件?
(3)總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
(4)怎樣列式?
2.深化性提問,延伸數學閱讀范圍
通過深化性的提問,對學過的知識和方法作進一步系統比較,形成網絡化閱讀理解,拓展數學應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