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由于我國歷史、地理等原因,造成了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并且隨著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面臨的高考問題更加劇了這一矛盾。怎樣促進高等教育受教育權平等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并且隨著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面臨的高考問題更加劇了這一矛盾。而“異地高考”制度的出臺可謂是教育權平等的破冰之旅,讓我們看到受教育平等權實現的希望。雖然此政策的實施會遇到種種阻力,但只要采取合理措施,教育平等權的實現并不遙遠。
關鍵詞:異地高考;受教育權;平等
中圖分類號:G522.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1-06
1.阻力一:流出地與流入地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
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區集中了大量的優質高校,無論是在校園建設等硬件方面,還是教師的個人素質和能力等軟件方面,這些高校都遠遠強于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如果實行異地高考,可能出現中西部教育資源較少地區的人口大量流向東部教育資源豐富的地區的局面。這樣不僅不利于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還會增加本地考生競爭壓力,本地學生錄取結果的變化會對當地社會穩定產生影響。
2.阻力二:如何合理分配招生指標
如果實行“異地高考”,考生為戶籍所在地的指標還是高考所在地的指標,這也是“異地高考”政策實施以后將會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但從我國目前的招生指標的分配方式來看,“異地高考”實施以后,招生指標的分配所面臨的情況將會十分復雜,設計程序也會相當麻煩,因為這是對招生資源的重新分配。關于是否實行異地高考的問題,絕大多數人所關心的還是非戶籍考生是否會搶占本地生源。究其原因,則是目前我國高校資源分配欠合理。
3.阻力三:實施“異地高考”的過程中可能產生新的教育不公
“異地高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高考地方保護主義制度,但是一旦打破戶籍限制,又將帶來“高考移民”等新的不公。另外,“異地高考”的實施會涉及一些地方和地區的戶籍優惠,改革必然會受到阻力。從現行的各地“異地高考”政策來看,它們都設置了各種各樣的門檻,如此一來,會使富人或有權者利用自己的已有資源獲得劣勢者無法獲取的資源或機會,會使弱者更弱,強者更強,更不利于教育的公平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為了進一步完善該制度,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尋找突破口。
(1)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應“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是實現升學機會均等的重要保障。我們國家應合理地配置教育資源,使各地區的教育資源趨于平衡,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特別是加大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扶持,使其逐漸擁有與東部沿海地區差不多的校園設施和師資力量。
(2)要打破高校以省為單位分配招生名額的做法。一直以來,我國都實行以省為單位分配招生名額的做法,各高校以高考報名人數為基本依據分配招生名額。筆者認為按高考報名人數分配招生名額可以按類別分步驟進行:首先,要在“985”高校施行。這一部分高校是我國最佳高等教育資源的代表,大多數學生都希望進入這類學校進行深造,這是造成“異地高考”投機性需求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這類學校開發和管理的主體是教育部,中央財政為其提供資金支持,因此按省分配招生名額的做法是不合理的,這也是造成受教育權不平等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次,在“211”高校施行,并逐級實施,即從省屬重點高校到一般院校以及職業類院校,都采取同樣方式。最后,形成一個全新的高考招生體系,全國各高校均按各地區實際報名人數分配招生名額。
(3)合理制訂異地考生的學籍限制條件。在推行“異地高考”政策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并確立合理的非戶籍所在地考生在學籍地參加高考、錄取的學籍限制條件。在現行制度條件下,可以考慮設定非戶籍所在地考生在學籍地參加高考的限制條件,實行“學籍+其他可以權衡考慮的因素(如居住證、納稅證明、社保證明、持續工作證明等)”制度。
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把那些利用權錢拿到學籍的人排除在外,讓那些真正是因為父母務工在外地上學的學生獲得學籍資格,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種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的產生,保障了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權,對縮小貧富差距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王建軍.論受教育權的憲法保障[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