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醫學自然學科的不斷細化造成了學科的高度專一化,飛速發展的技術成為醫學的焦點,從而使得醫學人文的發展被迫處于邊緣狀態,尤其是醫學院校的教學課程設計中醫學人文部分的質量比嚴重失衡。故現行醫學人文教學模式亟待改革創新,以適應當代醫學發展模式的轉變。本文基于醫學人文教學的現狀,提出將“聯席授課”的教學模式應用于醫學人文的教學過程之中,旨在為醫學人文教學走出窘境提供一種新思路。
關鍵詞:醫學人文;聯席授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1-10
1.從美德到服務——醫學人文的教學現狀與培養目標
(1)現代醫學科學發展的缺憾與思考。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現代醫學遵循著單純的生物醫學發展模式,得益于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應用,現代醫療技術實現了諸多技術上的突破,以至于被人們寄予了獲得健康和驅除病魔的極大期望。誠非所愿,隨著這一模式的不斷發展,其人文性的日益淡薄逐漸受到社會公眾的批評;醫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沒有增加患者的信任與滿意度,反而加劇了醫患間的矛盾,由此人文精神逐漸隨著時間的遷移而被淡忘和忽略,甚至導致了醫學與人文的逐步分離。
(2)醫學人文教學的培養目標。21世紀醫學的發展趨勢,需要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而這種改變的背后,正是人文要素越來越多地融入醫學的技術之中。
對于醫療的執行者——醫務工作者而言,也難以對醫療服務對象的多元化的需要視而不見。所以,成功的醫學教育除了教給醫學生扎實的理論知識、嫻熟的操作技能和靈活的科研思維外,還應該引導其去體察患者在現實中產生的種種需求,并指引他們解決問題。
(3)醫學人文課程的教學現狀。依目前的現狀來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醫學院校中普遍開設了醫學人文類課程。然而醫學人文課程體系的組成是頗為龐大的,包括醫學史學、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醫事法學、衛生經濟學、醫學社會學和醫學心理學等在內的分支學科,共計十余門,這就導致了授課所需的課時無法得到保障。
另外,目前醫學院校普遍采取必修與選修(或輔修)結合的方式來開展醫學人文授課,且多集中在一、二學年,只占全部課程學時的1%,遠低于西方國家水平。在這一點上,可能正是由于對醫學人文教育培養目標的認識上存在偏差,才導致教、管、學三方在這個領域中的投入較其他醫學專業表現出了明顯的乏力。
2.“聯席授課”——一種走出醫學人文教學困境的可能途徑
(1)“聯席授課”教學模式應用于醫學人文課程中的現實要求。近年來隨著包括醫療糾紛在內的各類醫療社會熱點的頻現,在各類社交媒體的幫助下,人們對每起事件的討論是越來越激烈,往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某一起事件中,我們已經很難非常明確地指出其中的孰是孰非,而更多的只能是站在不同的立場上盡可能客觀理性地對當時的情形進行深入觀察,力圖找出最根本的問題,甚至有時用不同的學科知識進行分析時還可能出現矛盾,這就較大地提升了醫學人文學習的難度。從這個意義上說,醫學人文的“聯席授課”可能是幫助醫學生解決醫療實際問題的最有效的方式。
(2)“聯席授課”教學模式的應用目標。醫學人文學科授課比重的不足和現代醫學自然學科高度細化造成的學科數量猛增有著很大的關系。換言之,如果要加強對醫學人文學科的教育,就很難規避授課學時的比重問題;而單純增加學時數并不能保證教學效果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而著眼于醫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才是可行之道。
醫學人文是醫學與人文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相互交叉滲透而誕生的一大片領域,其分支學科眾多,顯而易見的是,醫學人文教學效率的提升離不開對其分支學科的融匯與整合,即在一次授課中加入多門學科的理論知識,用多元化的視角辯證地“審問之、慎思之”。
(3)“聯席授課”教學模式的特色與優勢。在學習醫學人文學科知識過程中,有三門學科始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別是衛生法學、醫學心理學和醫學倫理學,它們是目前醫學院校普遍開設的三門課程,也是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中規定考核的學科。盡管這三門學科研究的視角和方法不盡相同,但在本質上其實殊途同歸,彼此間有緊密聯系。如果在醫學院校中嘗試用“聯席授課”的模式來開展醫學人文的教學,可能會有以下幾大明顯優勢:①理念上的進步。“聯席授課”宗旨是培養學生以系統的、完整的觀點認識問題,并能綜合各類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醫學人文的“聯席授課”整合了多門分支學科的內容,更能貼近實際地幫助學生掌握好理論知識,提高其對理論的理解與運用水平。②教學方式的創新。教員的授課方式也有了很大創新,每一次課程都有三位教員聯席授課,其中一位教員為主持者,在引導學生打開學習思路的同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另兩位教員也參與討論,而教員也不僅僅只是關注自己的學科范疇。這一模式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課堂熱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導學生多視角思考問題和對具體事物的宏觀把握。③內容上的精煉。醫學人文的“聯席授課”可以在有限的課時內集中傳授每一門分支學科的理論知識,既節省了總授課時間,又避免了因不同學科學習時間跨度過大帶來的知識遺忘問題,極大地提高了內容的精煉程度和授課效率。
3.行路漫漫——對醫學人文課程教學的展望
(1)醫學人文的價值評判。過去我們一直把醫學人文素養和醫風醫德等同起來,這其實還是局限在了兩千多年前希波克拉底的行醫準則中。而現代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在促進醫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同時,隨著制度和文明的進步,也大大地激發出了求醫者多元化的醫療需求。古今醫療和社會環境的差異決定了現階段醫學人文教育的方向應從培養醫學生的醫學美德轉向提升醫學生滿足求醫者多元化醫療需求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上來。而其中對于醫學人文這一概念的更新發展就顯得尤其重要,將直接影響到對于開展醫學人文教育的培養目標的認識是否準確。就目前學術界對于這一概念的認識而言,學術界過多地將人文的部分歸為道德修養,而忽視了與如今多元化醫療服務的能力需求,因此亟需得到發展和完善,以便使得醫學人文在現代醫學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得到發展,進而更好地引導醫學事業的發展。
(2)走進臨床的醫學人文將有力推動醫學發展。伴隨著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逐步向具有整合性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實踐整合,以實踐為基礎、服務實踐,以共同的價值整合分割的醫學人文科目,將成為提升醫學人文教育有效性的必要路徑。醫學人文教育的核心目的是為醫學臨床服務,所以醫學人文與臨床的結合程度也將越來越高。為實現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目標,依靠醫學人文教育來提升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的情感能力與認知能力將成為重要途徑之一。
現代醫學的發展走向與對于醫學人才的培養模式需要以人文精神來引導,同時做到以科學精神來豐富醫者思想,唯有如此,才能體現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度交融。
由教學模式的創新完善所帶來的醫學人文的發展必將有力推動醫學事業的前進,但這也將是一項系統的、長期性的、艱巨的醫療教育改革重任,需要付出較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楊志寅,楊 震.診斷行為與診斷思維中的人文精神[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9):769-771.
[2]結 祥,劉 芳,冀凱紅,等.聯席授課課程改革模式的個性化特色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2,14(9):711-712.
[3]陳 化.實踐整合:提高醫學人文教育有效性的路徑選擇——兼談醫學人文教學改革[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25(4):44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