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中民族生的培養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它關系到民族大學生的成才,更關系到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目前我國對于民族生的教育管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困境,高校需制定出有針對性的管理政策,以促進民族生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校;民族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7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1-05
我國目前的民族生教育管理體現出了對民族生的幫扶,這種管理有利于民族生快速適應新生活并順利完成學業。但是在這種管理的過程當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高校需制定有針對性的管理政策,將現有的教育管理方式和原則作出細化區分,以促進民族生更好地發展。
一、高校民族生的教育特點
1.管理方式統一化
針對民族生的教育管理方式為統一的扶持政策,這種統一性的管理方式較為籠統,在民族生的學習和生活相關方面都采取扶持政策,沒有充分關注學生個體和群體一致性的需要。而如今的大學生生活于同樣的時代背景下,在思想認識上會有相同的地方,扶持政策的針對性會將民族生與非民族生隔離開來,導致他們之間失去交流的基礎和機會,人為地隔閡了他們的距離,使教育管理受到阻礙。
2.思想重視
民族生的教育一直受到主流教育的關注,內地的普通高校也都十分重視對于民族生的管理,包括針對民族生出臺一系列保障政策和措施,對民族生的學習和生活都提供幫助,形成了一套科學規范并且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系統。
3.管理理念表現為“扶弱”式
民族生一般生長環境比較落后,物質方面相對貧乏,自身的學習基礎相對薄弱,高校中都對民族生教育實行幫扶政策。為了使民族學生可以在普通大學順利接受教育,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的措施,以縮小民族教育和全國教育水平的差距。而在實際的操作中這些本應保護幫助民族生的政策,有少數因操作不當而產生了負面效果。例如一些學生過于依賴國家幫扶和優待政策,導致學習沒有動力,不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爭取成績和學業上的進步。
二、民族生的教育策略
1.確定和非民族生相同的教育內容
很多教育學家在關注民族生的個性和特點時,都會忽略作為同一時代的大學生本身是存在很多共同點的,一些教育的管理內容和方法是可以共用的。民族生的的教育管理內容大體上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專業學習、基礎學科、人際交往、生活、心理及社會認同等,這些教育管理可以與非民族大學生采用相同的教育管理方式,尤其在思想教育、情感引導、愛國教育等方面。實行與非民族生相同的教育管理范圍,一是有利于促進民族生融入大學生活,二是可以降低教育成本。
2.實施廣泛的教育內容和范圍
很多人會將民族生的特點誤認為是弱點,持有這種觀念的教育管理方法也是有所偏頗的,實際上很多民族生具有的優點和長處是非民族生不具備的。民族生普遍具有的優勢在于文藝、宗教信仰和知識、少數民族的風情等,在這些民族生擅長的領域,教育管理者可以通過舉辦主題活動或是搭建平臺,給予民族生可以展示優點和才藝的機會,也可以結合民族生的特長,加強民族生和非民族生的活動交流,開展相關內容的科學研究活動。通過舉辦這些活動,可以增強民族生的科學探索能力和社交能力,也可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明確扶弱的教育內容和范圍
由于特殊的學習背景和經歷,民族生在一些方面會表現出弱勢,教育管理者要做好輔助管理工作。在學習方面,一些民族生的教育基礎比較差,同樣的授課形式并不利于他們掌握知識,從而需要設置符合的培養方案,甚至配置一些特別的資源。在生活方面,一些民族生的經濟狀況不好,需要在生活上對他們提供幫助。在人格方面要引導民族生面對挫折時要有足夠的勇氣,建立克服困難的正確思想。實施資助的生活要使資助內容效果最大化,堅持助勤不助懶,助儉不助奢,助優不助差。堅持了這幾個原則,才能夠真正地幫助有抱負、有進取心的民族生,使他們自強自立,達到了內地高校培養民族生的政策目的。
三、民族生教育的原則
對于民族生的教育管理是一個系統完整的體系,不能籠統化,要有針對性、區別性的管理模式;另外,也不能將民族生絕對地加以區別對待,要針對他們的特點,不能陷入一味扶弱的誤區;要真正地促進民族生的成才,在教育管理的實踐中,要明確民族生管理的幾個主要原則,來促進教育的有效開展。
1.人性化的原則
在高校中開展學生教育時要秉承人性化的原則,尤其對于民族生的教育管理,更要貫徹教育人性化的路線,使教育管理能夠提高民族生的學習興趣,符合其個性特點,最大限度地激發民族生的潛能。人性化的原則主要體現為客觀公正地看待民族生的特點,秉承情與理相結合的教育方法來達到教育管理的目的,有效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人性化原則并不僅僅指扶貧助弱,同時也要以客觀尊重的態度來對待民族生,正確看待他們的情感,關注他們在某些方面的情感需求,充分關心、尊重、理解并信任他們,真正走進民族生的內心世界。
2.區別化的原則
在貫徹人性化原則的基礎上,要能夠正視民族生的特點,提供一定的平臺和特殊措施來滿足民族生的需求。民族生一般學習基礎較弱,教育管理者可以提供語言學習、數學、物理等基礎課程的輔導,并且采取獎學金考核的措施;根據民族生的實際情況,對于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學習認真、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獎勵。在實施資助政策時,也要充分發揮資助政策的作用。例如,建立以“能力發展資助”為主題的資助平臺,或是以助學金為主題的感恩教育平臺;在學校為民族生多爭取助管、助研崗位,幫助他們勤工助學。
3.系統化的原則
民族生的教育管理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更是高校管理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應在實際工作中結合民族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加以完善;不應將民族生與他們的文化環境相隔離,而應把對他們的教育管理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民族生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更加多元化和復雜化,高校要充分了解民族生的詳細情況,構建出完整的民族生教育管理規范和具體的實施細則,正確處理可能隨時出現的狀況。
4.專業化的原則
一些高校在對民族生的教育管理方面還缺乏經驗,遇到具體問題不知如何處理,只能采取回避的方法,這是錯誤的做法。要求民族生的教育管理者具有專業化的水平,了解和掌握相關的民族風俗和知識,熟悉基本的民族宗教內涵。在開展教育工作時,能夠做到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和生活情況,培養他們正確的情感和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優秀品質;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要關注宗教信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統一性,貼近民族生的特色,在思想上增強他們的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
如今越來越多的民族生走進了普通高校,學校要普及高校民族生的教育政策,充分尊重他們的民族生活和民族習慣,從根本上提高民族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管理,培養他們健康成長,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程玉蓮.高校民族生教育有效路徑探析[J].學理論,2014,(35): 178-179.
[2]郭 鑫,劉津銘,開賽爾·艾斯卡爾,等.高校民族生教育管理的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23):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