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通過對河北傳媒學院國際傳播學院(以下簡稱為“我院”)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并依據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結合京津冀地區藝術類院校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大傳媒”理念下的特色課程設置,以教師和學生為本創新英語教學法,增加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比重,著實培養大學生的英語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增強其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就業領域調查;特色課程設置;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1-06
基金項目: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JRS-2015-3049)。
在河北傳媒學院,英語專業依托藝術類學科,走英語與傳媒相結合的道路,融英語與傳媒于一體,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高校的人才培養只有緊密結合社會需求,構建以就業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才能提高地方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1.對河北傳媒學院國際傳播學院英語專業2013屆、2014屆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
筆者就畢業生的就業領域與職位做了詳細問卷調查,發出調查問卷100份,收到有效回復問卷95份,其中有效問卷 88份。兩屆英語專業畢業生中有6人在讀研究生 ;在中小學或社會培訓機構任英語教師的有 24人,3人在學校其他崗位任職;在公司做英語翻譯的13 人,在國家政府部門任職員的 11人,在公司做文秘或其他工作的有 30人,個體戶 1人。每年大約有1/3的畢業生從事與英語有關的工作,大部分學生都脫離了英語這門學科。筆者針對這種現象及當前社會就業市場的寬泛性,結合民辦藝術類院校自身的特點,提出了英語專業的特色人才培養方案。
2.“大傳媒”理念下的英語專業課程設置
(1)核心課程設置。除各高校英語專業必開的課程外,我院還開設了網絡閱讀、新媒體信息編輯、 新聞采編等專業。在英語專業教學課程設置中加大理論研究性課程的比重,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認知水平。在大三、大四課程中加大文學評論、翻譯理論、語言學諸學科以及論文寫作的比重。課程設置由教研室具有相同研究方向的教師集體擬訂。
(2)設置英語每日導讀課。師生每天篩選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體育、時事政策等重要內容學習、討論。通過先聽、后讀、再聽,堅持每天識記時事詞匯,翻譯難句,簡短復述新聞等訓練,打下扎實的語言基本功,逐步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增強其心志。
(3)自選1~2門跨學科專業。選科制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及其他需要來自主選擇學習的學科、專業和課程,自己安排學習計劃和學習進度。這種制度賦予學生以充分的學習自由權,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培養的空間。在靈活而富有彈性的選科制下,建立寬松自由的聽課制度。鼓勵學生以專業課為軸心,文理兼習,接受藝術熏陶,培養知識面寬廣、心智和品格健全、人文素養深厚的英語通才。
(4)在自選課中學生可以申請授課。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專業突出的學生完全可以在英語專業開設選修課,有利于促進授課學生提升實踐能力和專業研究水平,真正體會教學工作的艱辛與樂趣,調動全校學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為其專業實踐提供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在全校范圍內,建立起學生互助的跨學科通才教育機制。
3.側重英語實踐教學
(1) 口譯、筆譯實踐。確立以校內實訓基地為核心,穩定與擴展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校內、校外共建相結合的建設思路。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英語專業加強與外貿公司、翻譯公司的聯系,積極尋求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簽訂合作協議,建立長期的、穩定的教育實習基地。
(2)讀書報告。每學期利用寒暑假時間讓學生讀3~5部指定作品,按照規范寫出3~5篇1000字左右的讀書報告,通過QQ、電子郵件等方式與師生交流、探討,爭取高質量地完成讀書報告。開學后,學生就同一部作品展開熱烈討論,深化作品主題與思想。教師適時進行指導,促進學生形成科研意識,養成積極思考、探索的良好學風。
(3)論文撰寫。大三開始,每學期讓學生完成一篇3000字的小論文,學生約5人一組,每組閱讀同一部作品,自擬論文題目撰寫論文,教師給予相關指導意見。然后,同組內討論,大家各抒己見,互相學習。教師要求每個學生下載并閱讀大量相關的學術論文;除此以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撰寫翻譯實踐報告。
參考文獻:
[1]Margaret Alptekin,楊 平.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J].國外外語教學,1995,(1).
[2]梁中賢.美國高等院校外語教育的發展趨勢[J].國外外語教學,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