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刪除了草案中“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板”,引發各方熱議。戰略新興板該不該推出?刪除是意味著暫時擱置還是今后有可能再重新設立?
戰新板擱淺:資本市場發展邏輯使然
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外發布。《綱要》中指出,“創造條件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發展多層次股權融資市場,深化創業板、新三板改革,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建立健全轉板機制和退出機制。”

這段表述中,出人意外地完全沒有提到戰新板。
此前曾經為外界關注的戰略新興產業板,在正式公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儼然已經銷聲匿跡。此前曾一度被傳聞的“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板”將被從綱要中刪除的說法得到了證實。
濟南知名證券分析人士呂愛文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戰新板本來就沒必要推出。”
從目前多層次股權市場來看,我國有滬深交易所主板市場、深交所創業板市場、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和區域股權交易市場四個層次。其中,主板市場服務于大型的企業融資、并購等市場活動;創業板市場主要服務于新興產業公司;新三板則定位于創新型中小企業。因此,呂愛文表示,“從規則來看,戰略新興板和創業板沒什么不一樣,本質上不過是又搞一個低門檻的創業板”。
業內分析,穩定金融或是戰新板被刪主因。“我覺得戰新板被刪的主要原因是當局意識到金融應該穩定,對于證券業的改革應該遵循穩字當前,在循序漸進的原則下進行,特別是在目前證券制度尚待完善、某些不良企業存有渾水摸魚的行為。”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博士林仁皓告訴記者。
如今,戰新板被刪讓很多準備躍躍欲試的企業一時茫然,對不少公司未來規劃帶來很大的影響。有企業負責人表示,“看到這個消息非常意外,年前我們已選定了戰新板作為登陸資本市場的入口,如果戰新板發生變化,可能要打亂我們今后的戰略規劃。”
“原本不少券商已經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公司企業達成合作意向,現在看來都已經成為泡影。”林仁皓認為,與此同時,注冊制也推遲了,這些對于券商都將產生極大的影響。
中概股遭遇回歸變故
事實上,2015年國家層面曾兩次提及設立戰新板。2015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中提出,要推動在上交所建立戰略新興產業板,以及在2015年12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建立上海證券交易所戰略新興板。
幾個月前,甚至幾個周前,大家還在興致勃勃地研究這個新的資本市場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機會。業內曾傳聞,上交所為戰新板設計了四套市值為核心的上市標準,比如,“市值—凈利潤—收入”、“市值—權益”等,淡化了對企業盈利的硬性財務要求,并可能實行注冊制和轉板制,即通過登陸戰新板能夠插隊進入IPO。面對如是條件,許多企業躍躍欲試,其中包括尚未盈利的中概股、相對成熟的新三板企業、正在排隊準備IPO的企業。
特別是中概股企業。隨著國內資本市場逐步開放,中概股回歸潮愈加明顯。據統計,自2015年以來,已有38家中概股宣布私有化,其中4家已完成私有化過程,5家已通過股東大會投票,11家已達成私有化協議,17家未達成協議,1家撤回私有化要約。這30余家中概股中含有不少互聯網新興行業,如智聯招聘、聚美優品,他們十分看好戰新板市場——既淡化了盈利硬要求,又能插隊IPO。
然而受戰新板被刪除的影響,多數中概股當日應聲大跌,尤其是已收到私有化要約的企業,如陌陌跌了8.51%,當當網跌了4.56%,聚美優品跌了2.48%,中概股回歸之路多了一層迷茫。
“戰略新興板的變故,我認為對私有化影響很小。”i美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i美股資管”)創始人CEO梁劍說。在2015年給投資人的信里,梁劍就曾指出,“中概股私有化套利”在2016年仍然是重要的投資機會。
回顧歷史,這波私有化浪潮和戰略新興板之間并沒有關聯。2015年6月,國務院文件提出推動在上交所設立戰略新興板,而當年同一時間公告要私有化的中概股數量已經超過30家。很難想象有誰能預料到,當年底國務院常務會議會確定建立戰略新興板。
只是戰略新興板的定位和上市條件,被認為是再上市比較好的選擇,尤其是還沒有利潤的新經濟類企業。
新三板又一春?
戰新板夭折,新三板喜形于色。消息傳出當周,新三板做市整體呈震蕩上升的趨勢,做市交易額近10億。接下來一周又是開門紅,一改年后交投蕭條的局面。
實際上,整個市場,無論是拔掉戰新板這根硬刺,還是注冊制延后,對新三板市場都是大大的利好。截至3月22日,新三板掛牌總數已高達6211家,新三板成為中小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不二選擇,部分申請IPO上市輔導的企業,說不準也會掉頭回來。另一方面,新三板的監管力度正在加強,對券商的要求標準也在提升,2016年以來監管部門對券商已下達9次自律性監管。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孫建波認為,多層次股權市場建設的關鍵是把新三板搞活,尤其是要發展一個活躍的自由交易的層次出來。目前近6000家的新三板,好好培育,如有20%的公司壯大,便是豐功偉績。
不過,目前已掛牌公司總數突破6000家大關的新三板,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新三板的流動性不足。盡管掛牌公司數量不斷增多,但其交易量始終保持低位徘徊,整個新三板的成交額甚至還不及主板的單只股票。新三板做市指數和新三板成指走勢也在2016年持續低迷,其中2月29日,新三板做市指數跌至1207點,創歷史最低點位。
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問題,一方面與新三板市場的投資門檻過高,限制了中小投資者的進入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股權轉讓方式有關。新三板市場暫不支持競價交易,大部分企業采用的仍然是價格發現功能較弱的協議轉讓方式。
“創新層的推出是利好政策的開始,而能否一炮打響仍要看創新層實際操作的情況,公募基金、混合做市、競價交易乃至投資者門檻降低以及分層制等看得到的政策利好,都仰仗著創新層的推出是否能為新三板帶來所需要的流動性和人氣。”金雀三板研究中心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