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互聯網+”時代應當誕生怎樣的創新體系?大數據的利用如何創新?圍繞這些問題,參與本次大會的浪潮集團執行總裁兼首席技術官王柏華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

“互聯網+”的本質:改變物質之上的所有組織形態,也會改變物質生產的組織方式
《齊魯周刊》:在探索“互聯網+”的道路上,企業針對“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展開了諸多討論,您怎么看?
王柏華:有一種言論稱,互聯網就是電子商務,就是把線下搬到線上去。我覺得這是對“互聯網+”的誤解,“互聯網+”絕不等于電子商務,而是實現供需雙方的實時精確匹配。
關于“互聯網+”,我總結有兩大作用:改變物質之上的所有組織形態,也會改變物質生產的組織方式。
第一,解構并重構經濟社會的組織方式。我認為“互聯網+”就像庖丁解牛的刀一樣,會把我們過去所有組織拆解掉,按照互聯網方式重新解構并重構,當然也會改變我們創新的組織方式。像我們的金融業、保險業、服務業等,都會因互聯網而改變組織生態。第二,充分釋放個人的價值和創造力。包括過去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企業,或者其他組織,也會因“互聯網+”而改變創新的組織方式。
“互聯網+”已然在全球掀起浪潮,和戰爭一樣,互聯網的出現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程。誰加誰倒不重要,所有行業都需要利用互聯網的實時信息提高資源效率,如果你一直在抗拒“互聯網+”,最終你會被“互聯網+”的“庖丁解牛”之刀肢解。
《齊魯周刊》:何謂“互聯網+創新”?
王柏華:“互聯網+創新”的本質是平臺+生態環境,光搭建平臺不行,沒有生態環境,那是假平臺,應該是平臺+生態環境,必須要有入口,這是互聯網創新的本質。
創新有三大領域:一是企業或者組織創新,二是行業或者領域創新,三是社會創新。其中,組織創新是整個創新體系的核心,當然,行業或者領域創新、社會創新也很重要。
最近這十年到二十年的時間,硅谷的創新在全球引導了互聯網的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我認為硅谷創新最重要的點是資本追逐創新,現在國內資本也在追逐創新,但資本追逐創新的能力和方法遠遠不夠。比如硅谷一個小小領域的風險投資就是1-2億美金,但在國內,資本進入創新的力度絕對不夠。海爾現在品牌、銷售體系、營銷體系等都有了,那么龐大的研發隊伍創新機制和其他企業結合,就非常有價值。未來大企業建立的一定是開放的企業創新體系,不能完全是自己做。
政府的數據最重要
《齊魯周刊》:“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在談大數據,到底大數據從何而來?
王柏華:山東政府正在圍繞政府治理、社會治理來做政務云,最重要的是向全社會公開“大數據”。我認為圍繞社會治理、大眾創新創業,政府的數據最重要。
現在企業都在做“云”,而最核心的大數據皆掌握在政府手里,如氣象數據、交通數據、用電數據等。而公開這些大數據后,對社會的價值是巨大的。比如扶貧要做到實處,則需要二三十個部門的數據,才能做到“精準落地”。現在扶貧項目的難點在哪里?一是不知道扶貧款向的流向,二是扶貧到底有沒有扶富?如果政府能夠公開大數據,扶貧則有蹤可循,全過程進行追蹤,相信錢到位后,想窮都不行。
比如食品安全問題,開放食品檢測數據后,才能真正抓好食品安全。如果食品安全問題解決了,我們社會的消費水平、生活質量隨之提高,還能拉動經濟發展。
這就牽涉到民政、工商、稅務等政府部門形成合力,集體開放數據。只有通過這種平臺式的開放,才能實現數據整合,才能提升企業利用大數據進行創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