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制造業、能源業、農業以及政務服務,關于“互聯網+”的探索,在山東層出不窮,我們的產業版圖、生活方式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改變。原本傳統、樸實的山東,在這一波浪潮中,搶占了先鋒機遇。
從山東制造到山東智造
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制造業”成為熱詞,“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更明確要求推動“中國制造+互聯網”取得實質性突破。
山東是制造業大省,“互聯網+”如何重塑制造業的產業鏈條,這是我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命題。
紅領集團運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思維,為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一個樣板。青島小伙子莊同魯最近想訂做一套西服,在紅領集團的專賣店里,小莊接受的不是簡單的量體裁衣,而是被采集了身體19個部位的22個關鍵數據。
這些數據和小莊的個性化要求一起被錄入下單系統,系統會立即生成訂單進入生產執行程序。這個過程在普通服裝企業需要45個小時,紅領幾分鐘就完成了,訣竅就在于他們擁有一套萬億級的大數據庫系統。它根據十多年來積累的幾百萬個消費者人體數據和服裝版型數據開發而來,能滿足全球客戶99%的個性化需求。
大數據生成訂單的同時,系統將工藝分解推送到制版、布料、裁剪等部門,制作出相應的布片,按照一套西服的要求掛在一個吊掛上,同時佩戴一張智能卡片,全程向流水線和供應鏈傳達指令。
紅領集團副總裁趙成高介紹說:“紅領打造了大數據支撐下的定制平臺——酷特智能C2M平臺,通過全程數據驅動,實現了個人定制與規模經濟的有效兼容?!辟Y料顯示,傳統服裝定制生產周期為30-50個工作日,“紅領模式”已將此縮短至7個工作日內。
趙成高表示,與阿里巴巴純粹的B2C(商對客)商業服務不同,紅領C2M模式將生產商和消費者置于一個平臺上?!霸谶@種嶄新的市場體系下,消費者和生產者無需再通過傳統的層層代理來聯結,消費者的需求偏好能夠主動、瞬時傳遞給生產者,生產者能夠更加專注地從事個性化產品的創新、生產和服務,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通過共同創造和分享價值,成為市場生態中的命運共同體?!?/p>
除了服裝,越來越多高端產品,也已經可以適應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差異。
這種從客戶到工廠的定制平臺,開啟了互聯網工業“山東智造”的新模式。2015年3月7日上午,裴先生根據自己和家人的需求,在海爾空調智能互聯工廠,領到了全球首臺“私人定制”的空調。這意味著,用戶在家中直接通過網絡定制自己專屬的空調已變為現實。
裴先生的定制化空調,其背后是基于海爾“前連研發,后連用戶”所打造的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線,用戶不僅可以定制空調產品,還能實時了解訂單進度,真正實現了與工廠零距離,目標就是承接互聯網時代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和訂單。
能源互聯網的山東實踐
在今年“兩會”前夕,國家發改委網站正式公布了《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未來十年的“互聯網+”智慧能源(以下簡稱能源互聯網)發展的具體目標和發展方向。
《意見》指出,能源互聯網是一種互聯網與能源生產、傳輸、存儲、消費以及能源市場深度融合的能源產業發展新形態,具有設備智能、多能協同、信息對稱、供需分散、系統扁平、交易開放等主要特征。
美國趨勢經濟學家、《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認為,“能源互聯網”就是把互聯網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相結合,在能源開采、配送和利用上從傳統的集中式變為智能化的分散式,從而將全球的電網變成能源共享網絡。
在積成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東看來,能源互聯網是以互聯網思維與理念構建的新型信息—能源融合“廣域網”,它以微網、分布式能源等能量(包括水、電、天然氣、冷負荷、熱負荷)自治單元為“局域網”,以開放對等的信息、能源一體化架構真正實現能源的雙向按需傳輸和動態平衡使用,因此可以最大限度的適應新能源的接入。
據馮東介紹,積成園區所在地(濟南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年平均日照時數2100小時左右,年光照輻射強度達5121.36MJ/㎡,年等效可用小時在1423小時左右,是山東地區太陽能資源較好的區域之一。

園區內所有主建筑的樓頂、管道占壓區的臨時空地建設總裝機容量2兆瓦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工程按25年運營期考慮,25年運營期內總發電量為5702.381萬kWh,年均發電量約為228.135萬kWh,可減少碳排放約2190噸/年。
馮東表示,能源互聯網將給我們帶來靈活、可靠、經濟、安全、環保的用能方式,在降低用能損耗的同時,極大刺激了能源領域的創新與發展。
產品孤島與信息孤島:從農村電商到公共服務云
櫻桃好吃樹難栽。對于山區的廣大果農來說,由于櫻桃的保質期太短,更難的莫過于銷路。
果農于子軍是威海市文登區的櫻桃種植大戶,5月底,雖然他的櫻桃還有十幾天才成熟,但在網上,很多青澀的果子已經有了不少遠在北京、上海、廣州的買家。
沒有互聯網之前,依靠傳統近郊游、采摘讓老于吃過大虧。2013年,他的櫻桃集中成熟時,幾天連陰雨沒有游客,三萬多斤果子爛在樹上,損失五六十萬。
作為農業大省,如何打通互聯網上網下的“最后一公里”,讓更多農民享受到“互聯網+”的紅利,是政府和市場共同的心聲。
2015年,文登區政府部門讓供銷社牽頭,將所有的種植戶與合作社整合起來,統一品牌,統一質量控制,統一與專業的農產品銷售電商合作。有了大批量訂單,快遞公司也有了積極性,航空公司也會把價格降到最低,以消費者為中心搭建的四個平臺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這就讓老于家的櫻桃可以在24小時之內,銷售到全國主要城市。
像這樣的農村電商,在山東已經成功培育了超過11萬個,網點數量9萬多家,農產品交易額超過1000億元。
平臺的應用遠遠不僅于此。通過大數據、互聯網搭建起來的公共服務云,讓不同地區和部門的“信息孤島”互聯互通,提升了效率,降低了社會運行成本。
在東營市東營區,數字信息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李玉琴展示了一張三維地圖,在這張地圖上,全區所有人口、地理、單位、企業等所有信息,都被一一定位,方便第一時間上門服務。這個開通僅一年的數字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已經幫居民解決了3萬多件難題。

在濟南,數字管理服務平臺串起了多個管理部門的服務窗口,各種交通出行、民生警務、醫療保健信息,以及居家養老、家政服務、物流配送等服務機構都可以跟政務大平臺互聯互通,“平臺戰略”替換了“孤島模式”,實現了“互聯網+政務”的服務式轉型升級。
像這樣的“集約化”山東電子政務平臺,眼下正是山東提升政府服務效能的建設熱點。為了加快各級政府部門的政務互聯互通和信息資源共享,山東計劃到2020年,省、市兩級98%以上的電子政務應用系統,都將遷移到云平臺上。
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王忠林也在致辭中表示,“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能夠有效提高政府獲取、整合、分析信息資源的能力,使政府掌握情況更全面、發現問題更及時、采取措施更精準,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