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富不過三代”,在中國的商業文明演變過程中,家族財富的傳承,往往要面對這樣的結局。
當然,即便是西方世界,家族財富傳承也依舊逃脫不了這個普遍規律。按照美國布魯克林家族企業學院的研究,70%的北美家族企業沒有傳到第二代,88%的家族企業沒有傳到第三代,只有3%的企業在第四代以后還在經營。相應的,歐洲大約有4%能夠傳承到第四代。
東南亞華人國家的研究揭示,華人家族企業在從第一代向第二代交棒時,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在五年內平均縮水六成。中國內地的相應研究也初步表明,A股上市家族企業在傳承過程中市值平均縮水四成以上。
如今,當下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對傳統的商業模式產生很大的挑戰。大量的傳統制造業企業本身處于轉型升級過程,第一代企業家應對急劇變化的社會經濟形勢,往往力不從心,而第二代的企業領導人,雖然對于新的理念和資本市場有較好的把握,但是經驗不足。兩代人在接班過程中,因為理念的沖突和交流的不暢,接班問題十分尖銳。很多第二代對于接班極為恐懼和迷茫。
第一代企業家,一方面希望給自己的孩子創造比自己當年更愉快的成長過程,但是又總是感嘆自己的孩子是成長于溫室中的花朵。第二代身上當然有很多的不足:吃過的苦不多,性格不像第一代堅毅,也難免會有一些浮夸子弟和“坑爹一族”。但是我們也接觸到非常多的優秀的年輕企業家,很多人不愿靠著父輩的余蔭吃喝玩樂,昏昏噩噩。甚至很多優秀的二代不希望在事業上躺在父輩的陰影之下,而是愿意獨立地證明自己,并且在摸爬滾打過程中把自己鍛煉出來。
并且,出于對長輩的尊重,家族晚輩往往在長輩面前避談傳承問題,更不想討論將來如何分家,因為這些聽起來都好像是對長輩的不敬。反過來,家族企業現有掌門人濃重的責任感,往往使得他們希望執掌企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往往過遲推進開展對家族企業的身后之事的安排。而這往往使得下一輩是在長輩突然過世的情況下臨危受命,對于接掌企業準備不足。
此外,亞洲國家普遍對于軟性資產(如關系人脈,企業家的個人魅力)高度重視,認為其重要性可能遠遠超過現代公司治理原則和企業規范化。很多企業處在一種高度的人治而非法治的狀態。但這種軟性資產即便在家族之內往往也是很難傳承的。
退一步來說,如果企業的傳承終將被打破,甚至財富的傳承也無法永續,那還有什么可以更恒久傳承的?林則徐的家訓說:“子孫若如我,留錢作什么,賢而多能,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作什么,愚而不孝,且長其惡。”
培養人比培養企業更加耗時間,也更能夠經久流存。英國早已有說法:“兩百年培養一名貴族。”這里的“貴族”(nobleman),是指高尚的人,是集智信仁勇嚴等品質于一體的人,而不是指身份。中國古代的智慧是:“耕讀傳家躬行久,詩書繼世雅韻長”。德行和智慧,比財富和權力的傳承更加恒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