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物質生活日漸豐富的同時,對于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推進群眾文化建設成為了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之一。
關鍵詞:鄉鎮文化;群文建設;作用分析
一、鄉鎮文化對于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
(1)有助于黨政方針的宣傳。黨與政府的政策方針可以通過群眾文化活動進行宣傳,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傳播,從而在群眾中得到很好的宣傳教育,不斷傳播新的文化思想,有助于社會主義的發展,同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2)有助于提高群眾文化層次和豐富精神生活。群眾文化在農村文化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從而有助于保證農村的穩定,包括精神文化的滿足與物質生活水平提高。(3)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群眾文化活動是構建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對于促進社會和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不僅有助于弘揚民族文化,而且還能夠增強群眾的凝聚力。通過文藝表演等方式來改善人們不良的業余愛好,使得廣大的鄉鎮群眾能夠積極的投入到文化建設中來,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目前群眾文化建設的現狀
(1)群眾參與人數多而且形式多樣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群眾文化活動成為了很多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形成新的文化娛樂方式。根據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習慣,除了傳統的看電視娛樂之外,更多的喜歡戶外鍛煉。除此之外,廣場文化、社區文化等也都在漸漸的走入群眾的生活,還有一些常見的秧歌、戲劇等項目的文化娛樂方式,隨著文化建設內容的增加,參與文化建設的群眾越來越多,而且其形式也越來越豐富。(2)文化活動設施落后、費用不足。在一些鄉鎮的文化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著文化設施比較落后,不夠完善,因而無法保證有效的開展群眾文化建設。如在很多的鄉鎮都沒有圖書館、劇場等一些必備的文化設施,因而對于開展鄉鎮文化造成了一定的難度。除此之外,對于開展群眾文化所需的啟動資金,組織者也是很難得到支持,同樣也會影響到鄉鎮文化活動的開展。形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領導者對于文化建設的不重識,往往只強調了經濟發展成果,而忽略了基層的精神文化建設 ,從而造成了在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少量投入。
三、鄉鎮文化在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培養策略
(1)根據群眾需求拓展文化發展空間。對于傳統的鄉鎮文化建設,更多的是服從于上級安排,并且配合其他產業的發展需要,如比較常見的文化節慶類活動,雖然也屬于是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但在構建過程中并沒有真正的站在群眾需求的角度來進行了解,從而使得群眾文化發展空間范圍比較窄。隨著對群眾文化建設要求提高,使得群眾漸漸的從封閉轉向了開放,并且從傳統的單一化走向多元化,在構建鄉鎮文化過程中,把群眾文化滲透到農村的每一個角落,從而為不同群眾文化需求搭建起一個自我的展示平臺,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建設中來。(2)加大文化設施的投入。良好的文化設施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必備條件。對于一些鄉鎮地區存在的重經濟輕文化現象,應當改善傳統思想,重視與做好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對一些陳舊的文化設施進行改造,建設出一批實用性的文化建設,從而提高文化設施利用率,有助于促進鄉鎮文化設施的建設。另外還需要保證群眾文化建設的經費投入,在加大鄉鎮文化建設的同時,保證經費的專款專用,從而調動起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鄉鎮文化的建設中來。(3)提高群眾文化隊伍素質。在進行有效開展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精神文化生活有著更高的要求,因而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過程中,需要不斷提高群眾文化隊伍素質,來滿足于群眾的需求。如某鄉鎮經常會組織一些演出團體深入到農村進行演出,或者是組織群眾進行文體競賽活動,除此,還可以組織當地的文化骨干去外地進行學習,從而把一些好的文化活動帶回到群眾文化建設中來,有助于當地群眾文化建設活動的開展。(4)結合特色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在開展鄉鎮文化建設過程中,一般以表演節目的形式向群眾傳達出一種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理念,因此在長期的文化建設過程中,應當注重節目的創新,在節目進行編制時可以充分利用好當地的文化特色以及地域風俗,不僅可以使節目別出心裁,而且有助于特色文化的傳播。對于文化素材的選擇,一般多是極具代表性并且內容積極。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從而編制出適合于鄉鎮群眾文化品位與精神需求,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鄉鎮文化對于促進群眾文化的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鄉鎮文化活動除了作為一種文化的表演形式之外,更多需要滿足于群眾的精神需求,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而在開展鄉鎮文化過程中,需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文化的建設,切實做到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參考文獻:
[1] 龔青樹.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之我見[J].赤子(中旬).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