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結束的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中國經濟呈現出了新常態的發展態勢,其中的一個方面就體現在我國的經濟發展正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但遺憾的是,相較其他國家,我國創新力較弱。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礙了我國的創新動力呢?
企業制度是企業賴以生存的體制基礎,是企業經營活動的體制保證,沒有企業制度就談不上企業發展。而現代企業的本質是創新。所謂企業創新,就是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為獲取經濟和社會效益,對企業的經濟行為及生產要素進行新的組合的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的改革一直在經濟改革發展的日程之上,具體來說,包括推進政企分開、實施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設立經理人制度、實行股權流轉機制等措施。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國有”性質決定了它無法逃避壟斷地位的紅利。
對于民營企業而言,則存在著經濟性、技術性壁壘高,尤其對于新興產業而言,行業進入壁壘更是面臨的一大問題。不僅如此,反觀溫州絕大多數的民營企業,則普遍停留在來料加工的緩解,缺乏創新意識。
全球創新領域最為出名的第一是硅谷,第二就是以色列了,按照人均計算,以色列是世界上高科技創始企業最多的國家。不可否認的是,以色列的創新能力強大與這個國度的文化淵源和國家制度有關,比如猶太人一貫吃苦耐勞的作風、“肆無忌憚”的創新文化和移民所帶來的包容精神等。
此外,以色列政府提倡交叉學科研究,并且政府作為擔保人,引導公眾進行風險投資,還于1992年成立國家基金,引導高科技創業公司的發展。總結起來,以色列總以一種永不滿足、力求創新的姿態培育創新文化,以一套完整的訓練方式塑造創新型的領軍人物,不斷激發人的創造力。
而我國從政府到公民個人層面,大都缺乏自內而外的創新氣質,投資意向保守,不能與時俱進,且政府缺乏引導。因此,我國要向以色列學習,加大公共教育投入,提升高科技創新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引導創新產業、行業的發展。
老子講過“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可見,中國的傳統文化提倡中庸之道,也就是告誡大家不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在國人思維里,有些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比如“槍打出頭鳥”,然而不打破固有的觀念和結構,是不可能實現超越和創新的。因此,要反對因循守舊,鼓勵競爭,在社會上形成敢為人先的風氣。
創新的關鍵歸根結底靠人,過分提倡平均主義、集體主義、保守主義,壓抑了人們的個性創造,不利于人們放開“身手”,承擔風險,畢竟創新不怕出錯,怕的是因為擔心出錯而無法達成既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