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老上海都記得,今天處在上海鬧市中心的雄偉的人民廣場、壯觀的上海圖書館和風景美麗的人民公園,曾是解放前中外聞名的上海跑馬廳舊址。從1843年11月上海辟為“通商口岸”一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這100多年中,舊上海是“冒險家的樂園”,而上海跑馬廳則是帝國主義冒險家們在遠東最大的賭博場所,也是舊中國最大的賭窟。
跑馬廳的歷史,是帝國主義冒險家們侵略和掠奪上海的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遠在1850年,上海開辟為通商口岸不久,當時租界工部局尚未成立,即由以販賣鴉片為主的麟瑞洋行大班英國人霍格等5人,組成“跑馬總會”,這是一個以消遣作樂為名的賭博組織,利用他們的洋行里所豢養的大批運送鴉片和郵件的馬匹作為賭博的工具。他們用極低的價格,將界路(今河南中路)花園弄(今南京東路)至教堂街(今江西中路)一帶80畝農田強占去作為賽馬場地,看臺就在今江西路西南京路北轉角處。除賽馬外,還有花樹和球場,當時上海人稱之為“老公園”和“拋球場”。這便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個跑馬廳。由于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住在城內的地主豪紳遷入租界,從而地價大漲,于是“跑馬總會”便將這80畝地高價出售,而以低價強行購買了170畝土地,于1854年開辟第二個跑馬場。地點在今湖北路、北海路、西藏中路和芝罘路一帶。看臺是在今六合路第一百貨商店旁邊,當時人們稱這第二個跑馬廳為“新公園”。到了1860年,第二個跑馬廳一帶的地價漲得更快,“跑馬總會”又準備“三遷”。于是有一個董事耀武揚威地騎了一匹馬,從今工人文化宮,當時泥城浜畔開始奔馳,經過蘆花蕩(今黃陂北路)、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回至原處。在凡騎馬經過的地方,命人豎起木樁,用繩子圈了起來,共有460多畝地,其中有河浜、村莊、農田和墳地。圈定之后,“跑馬總會”便勾結當時清政府的上海道臺和當地的地保,用低價向當地農民強行征購。這便是上海跑馬廳的第三個跑馬場。1861年,“跑馬總會”將第二個跑馬廳的場地賣去,獲取暴利。跑馬廳的開辟,赤裸裸地暴露了帝國主義冒險家的強盜面目。他們售出第二個跑馬廳,每畝售價將近300兩銀子,而買進的價格每畝不過付出30兩。第三個跑馬廳共約500多畝,實際買下的卻只有430多畝,僅花去銀洋1.25萬元,平均每畝29元。就這樣,許多業主被趕出了世世代代所居住的家囤,他們流離失所,無以為生,有的甚至淪為乞丐。
“跑馬總會”是一個以“賽馬”為幌子的賭博組織,表面上好像是一個體育組織,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冒險家們詐騙錢財的“股份公司”,其發起人是東印度公司的嫡系人物、老牌鴉片販子、麟瑞洋行大老板英國人霍格。“跑馬總會”會員最初共25人,都是些英美在滬的洋行大班。后來由于會員陸續增加,于是會員分為“基本會員”和“普通會員”兩種。
初以1896年3月31日簿冊上的會員為基本會員,以后加入的都稱為普通會員。在300名基本會員出缺時,即可由普通會員申請補任,但必須投票委員會進行會議投票表決。“跑馬總會”的入會手續規定除華人外,不論在滬任何國籍的外國人(不包括殖民地國家人民)只要年滿2l歲,有“正當”職業者,均可申請入會為會員。上海跑馬廳原由股東合資開設,后全移歸“跑馬總會”所有。普通會員在跑馬廳賽馬期間可以不買門票,自由出入,并享有會內一些“福利”。至于“跑馬總會”的產業和跑馬廳的一切管理事宜,只有基本會員才有權過問。歷年來,會員以英國人為最多。“跑馬總會”下設董事會,設主席或董事長一人,委員或董事若干人。第一任主席是英國世襲伯爵、怡和洋行大老板約翰遜。委員中先后有祥茂洋行大老板盤爾哥、新沙遜洋行大老板沙遜、匯票大掮客馬立斯等帝國主義冒險家。上海最早的跑馬比賽有記載的是1850年的秋天在第一跑馬廳舉行的,共賽7次。《英工部局75周紀念冊》上說,“每逢賽馬日,象一個大節日,男女盛裝前來參加,并進行少量賭博”。此后上海跑馬廳的跑馬卻是一種大規模的賭博方式。當時的目睹者曾這樣描述:跑馬廳的跑道旁設有白色木欄桿,跑道內分為數圈,中間的空地鋪有草坪可作為球場,外圈為賽馬跑道。起賽時至少七八騎,多至10余騎。騎師穿著五色的彩衣,臨賽時勒馬立在場地的西北角黑柱下,鈴聲響,馬起跑,騎師們駕馭著馬沿欄桿疾馳,以先到原黑柱處者為優勝。賽跑時賭客們如醉如狂,人人心目中都留意著自己所下了賭注的馬。上海跑馬廳在賽馬賭博上的賽馬名目種類真是花樣百出,什么香檳賽、金樽賽、大皮賽、新馬賽、馬夫賽、余興賽、拍賣賽、初學騎賽以及各種平力賽等等。而跑馬票的種類也搞得五花八門。例如,有什么“位置”、“獨贏”、“連位”、“搖彩”等。所謂“位置”,即購有兩個號碼的馬票,如果這兩個號碼的馬有一匹跑得優勝,便可得獎。所謂“獨贏”,即買某一號馬票,如這一匹馬跑得優勝,即可得獎。所謂“連位”,就是購買兩個號碼的馬票,如“2、3”或“6、4”等,比賽的結果必須這兩個號碼的馬跑第一和第二,而且次序不可顛倒,才可贏錢。例如,購買的是“2、3”連位馬票,那么必須2號馬跑第一,3號馬跑第二才能得獎。所謂“搖彩”,就是在舊中國許多城市行銷的跑馬“香檳票”。香檳票設有大小獎金若干。比賽時,先進行香檳預賽,預賽及格的馬匹參加香檳賽,每次約10幾匹,然后用銅球按每一馬匹搖出香檳票號碼1個。最后根據這些比賽的結皋,決定得獎的香檳票號碼。如在比賽中得頭名的馬號,就是得頭彩獎金的票號,等等。表面看起來,好像買了馬票都有中彩得獎的機會,其實不過是一個騙局。因為“跑馬總會”用來支付中彩的獎金,并不是出售跑馬票的票款收入的全部,而是在總票款收入中先要扣除20%到35%的頭錢和開銷,剩下來的部分才分配給得獎者。但是一般買馬票的人也不會輕易得到。因為決定勝負和名次的是“跑馬總會”所豢養的馬匹與雇傭的騎師,有時售出的馬票比較集中在某號的馬匹,即使這匹馬跑了頭馬,也分不到多少獎金。這時,“跑馬總會”便會故意把賭注下在別人較少注意的馬匹上面,來個出“冷門”,而他們則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賭博利益,通過他們所雇傭的騎師來進行隨心所欲的幕后操縱。
在賽馬的賭博中,最大的騙局是所謂香檳賽。“跑馬總會”為了騙取錢財,每年在春秋兩季各舉行香檳賽的大賽馬一次。他們利用小市民僥幸發財心理,發售香檳票,名曰“發財票”,巧立頭彩、二彩、三彩和另彩等許多大小不等的彩金,并把頭彩定得特別高,只要是中了頭彩,便可立即成“富翁”,借此誘人上當。同時,在全國各大都市大量發售這種香檳票。香檳票每次約發行10萬張,每張10元,后來為了便于推銷,把原來的一張改稱為一條,并分折為10張,每張1元。許多城市中的煙紙店都代售香檳票,不少商店還在店堂內紅燭高燒,大書“頭彩在此”,以廣招徠。上海跑馬廳在每年5月、11月舉行香檳大賽馬時,各洋商銀行和洋行于賽馬期間都停業3天,從5月、11月的第一個周的星期一到星期三連續舉行3天,大香檳賽排在最后一天舉行。到星期六照例舉行一次余興賽,那天并有大跳浜賽。香檳票的最高額為售出5萬號,頭獎從10萬元、15萬元逐漸遞增至22.4萬元。上海跑馬廳的大香檳票亦稱“A字香檳票”,因為只限本會會員可以購買,中國人欲購買者,必須委托該會會員代購。如果僥幸中彩,領獎又必須由該會會員簽字后才能領取。因此洋人往往借此勒索傭金或硬要手續費。上海跑馬廳看到厚利之所在,當5萬張A字香檳票全部售出以后,再發行一種B字香檳票,2萬至3萬張,辦法與A字香檳票完全相同,其彩金按出售數量和A字香檳票作比例遞減。由于10元一張的香檳票,僥幸中頭彩,便有22.4萬元,真是雙倍的“一本萬利”,因而購買者踴躍。但實際上香檳票搖得一個零獎的機會,也只有1/50000,得中頭獎更似大海撈針,難如登天。即使僥幸中頭獎,那些“跑馬總會”所豢養的流氓、地痞,惡霸便會借口檢查馬票的真實與否,要中彩者將馬票交出來,或則講“斤頭”即講條件),逼迫中彩者答應把大部分獎金分給他們,作為保證得獎人“安全”地領取獎金的“保護費”,否則,得獎人準會被他們打死在領獎的路上,或者干脆把中了彩的馬票搶去。每當賽馬日,跑馬廳的看臺上密密層層有如蟻聚,全都像餓極了的鴨子急待飼料般伸長了脖子,全神貫注地盯住奔馳在跑圈內的賽馬,不時發出一陣陣叫喊聲,幾萬人的呼吸,凝結成薄霧籠罩著看臺的上空,形成一個烏煙瘴氣的場面。不一會,頭馬沖到了終點,看臺上立刻爆發出一片嘈雜聲。此時,只見人們個個垂頭喪氣,臉色慘白,早先寄托著美妙希望的“彩票”,頓時間變成了“冥票”。許多人就是這樣被騙得走投無路。在賽馬季節報紙的社會新聞中總有幾則因買跑馬票負債過多或傾家蕩產的人淪為騙子、強盜,或是自殺身亡的消息。其中多是小職員,也有工人。還有不少家庭婦女,把丈夫給她的家用錢輸光,以致夫妻口角,憤而自殺的。曾經轟動上海的閻瑞生害死王蓮英一案,也與跑馬有關。1920年,洋行職員閻瑞生,熱衷買跑馬票,輸光了錢,便去騙取妓女的鉆石戒指賣掉,再去購買馬票,又輸得一干二凈。當時上海有個出名的妓女王蓮英,頗有些首飾,閻瑞生便騙王蓮英坐汽車去“兜風”,開到北新涇農田旁,閻將王蓮英勒死,劫去首飾。逃到徐州,在火車站上被捕,落得個被某軍閥槍斃的下場。當時,還有人以“槍斃閻瑞生”為題材,編成京戲和文明戲的。
“跑馬總會”從它成立起,到上海解放為止,在漫長的歲月中,通過跑馬賭博從中國人民身上刮去了多少金錢已經難以計算了。上海跑馬廳單是門票收入平均每年即達10萬銀元。而每期賽馬的彩票,單以“獨贏”與“位置”的零售額計算,每天約在100萬元左右,僅抽取傭金即達20萬元。如每星期賽一天(大伏天停賽),全年可賽36天,便可凈獲720萬元的頭錢,再加春秋兩季各3天的香檳大賽,估汁得利180萬元,則合計在900萬元左右。從1909年公開售票入場開始至1945年為止的將近40年間,便被帝國主義冒險家們掠奪總計約4億元。而當時“跑馬總會”每年向中國當局所繳納的地捐,卻只有139萬元。另外,“跑馬總會”還有一個巨大的收入來源,那便是土地投機收入。如第三個跑馬廳的土地價格,在抗日戰爭以前,每畝已經漲到1600萬銀元,而向當地業主非法買進時,僅花去1.3150萬兩銀子。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跑馬廳終止賽馬活動。1951年8月27日,上海市軍管會根據廣大市民的要求,下令收回跑馬廳,為滿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逐步把它改建為現在的人民公園和人民廣場。原來的跑馬廳大樓及其附屬建筑也改建為上海圖書館和上海體育館以及醫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