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1月13日確定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辦法,使更多創新型企業得到政策支持。會議認為,通過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辦法,加大對科技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普惠性政策扶持,激勵市場主體增加研發投入,可以有力推動“雙創”,培育創造新技術、新業態和提供新供給的生力軍,促進經濟升級發展。
(一)開明之舉 應時之需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降低高新技術企業身份認定門檻,讓更多中小企業登堂入室,既是開明之舉,更是應時之需。
李克強總理在新年第1期《新華文摘》上發表的文章《催生新的動能 實現發展升級》中指出,“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必須要有基本依托,這個基本依托就是推動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動能。”
在供給側改革的當下,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身份認定,發現健康的市場供給主體格外重要。而高新技術企業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下崛起,有自己的知識產權,有一定的核心競爭力,有相當的市場爆發力和沖擊力,是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必須創設條件,使其脫穎而出,成為“雙創”這個經濟增長基本依托的項梁柱。
與傳統企業相比,高新技術企業具有高技術人才密集性、技術研發高投入性、高創新性、高增長性、高收益性、高風險性。從規模上看,以中小企業居多。
中小企業之所以備受關注,既是著眼于長遠,新一輪工業革命是個性化消費、個性化生產的時代,將以小規模生產為主,因此中國需要更多中小微企業;也是兼顧到眼前,當下形勢并不樂觀,據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四季度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SMEDI)為91.8,較上季度下降0.1點,繼續處于不景氣區間。隨著此次降低高新技術企業進入門檻,可以期待的是,中小創新型企業有望得到政策“松綁”,獲得較好的發展空間和環境。
(二)與時俱進 完善認定
2008年4月由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簽發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為許多高新技術企業取得了“名分”,推動了企業自主創新、加大研發力度,為經濟增長增添了新動能。但是,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檢驗,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認定條件較苛刻,認定流程較繁瑣,認定的技術領域有一定局限性等。
有鑒于此,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修訂現行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更多地向中小企業傾斜。總體來說,新辦法體現了政府管理思路的改變,尤其與企業最為相關的“認定條件與程序”、“監督管理”兩方面均做出了很大調整。本次國常會確定完善高新企業認定辦法,實則上是對2015年11月發布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的呼應。
經過梳理,發現與以往的管理辦法相比,新辦法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后續管理等方面有六大變化:在人員配比方面,放寬對科技人員和研發人員比例的要求,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占比不低于10%;在知識產權方面,取消獨占許可類型的知識產權;在研發費用方面,降低研發費用比例要求,將小企業的研發費比例要求由6%降至5%。;在認定領域方面,擴充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在違規追責方面,企業重大違規行為將被取消高新企業資格并補稅;在公示時間方面,由之前的15個工作日縮短為10個工作日,提高了工作效率。
這六大變化集中體現了國家對中小企業的普惠性政策扶持,讓創業創新者得到政策關愛,提高“雙創”積極性;激勵市場主體增加研發投入,以技術創新引領企業發展、經濟增長;培育創造新技術、新業態和提供新供給的生力軍,以供給側改革造就萬馬奔騰的局面,促進經濟升級發展。
(三)新的起點 新的動力
在特別注重“名分”的中國,身份認定非常重要。有了特定的名分,就能得到相應的社會地位、待遇及榮耀。高新技術企業一旦取得身份認定,就會得到政策眷顧,享受到資金扶持和稅收減免。
從國家層面來看,高新技術企業可享受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這相當于在25%企業所得稅基礎上降低了40%。另外,高新技術企業還享受研發費用的加計(150%)扣除、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合同可以享受免征營業稅優惠等。理論上說,企業所得稅率從25%降至15%,相當于減少了四成,這構成了高新認定對企業的最大誘惑。
在此基礎上,一些地方還針對高新技術企業出臺包括稅收、獎勵、信貸、建設用地、購置住房等過渡性優惠政策。比如深圳對經營期在十年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從獲利年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所得稅,第三年至第八年減半征收所得稅。按規定減免所得稅期滿后,凡當年企業出口產品產值達到當年產值70%以上的,經稅務部門審查核定,減按10%的稅率征收所得稅。
更值得關注的是,根據現有法規,國家重點支持高新技術八大領域:電子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新材料技術、高技術服務業、新能源及節能技術、資源與環境技術、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而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將有五大新技術領域納入高新認定范圍,包括:制造業中的增材制造(即“3D打印”)與應用等新技術和服務業中的檢驗檢測認證等技術,以及文化創意、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等領域的相關技術。隨著新領域的擴充,將有更多上市公司有資格申請高新認定,享受稅收福利。
但是,身份認定不是終身制,企業一旦失去創新精神,守著舊攤子過日子,核心技術競爭力退化,將不再享有既得的優惠政策。
2015年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派出8個檢查組共核查企業1723家,發現企業主要在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研發費用歸集、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核算方面等出現問題;個別企業還存在申報材料造假的情況。其中發現申報中弄虛作假的企業6家,取消其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并追繳稅款;發現已不符合條件或條件發生變化,不具備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企業36家,取消其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存在問題但不影響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企業132家。
新規定雖然放寬了進入條件,但過程性監督將越來越嚴格,“寬進嚴出”將成為新高技術企業身份認定新常態。
政策已經放寬,門檻已經降低,身份將要認定,名分將要確定,下面就看管理者的后續工作和中小企業的創新功夫了。
(作者系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