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可以用“新病態”來定義。也就是說,從美國金融危機以來,盡管各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政策,但是各國越是拯救,各國經濟越是衰退不起,已經進入嚴重病態狀態。
比如,2015年12月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濟人指數(PMI)為48.2,連續10個月處于經濟萎縮的區間;印度12月制造業指數PMI下滑至49.1,為兩年來首次跌到收縮區間;美國12月制造業PMI下滑到了48.2,也是2009年6月以來最低水平。由于全球各國的經濟前景比預期的差,任何市場誘因都是引發全球市場股市下跌的原因。因為,全球經濟基本上處于完全的“新病態”中。
可以說,在2008年以前,全球各國經濟都處于快速發展與繁榮時期。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而這種經濟的發展與繁榮,主要得益于上個世紀80年代起,全球冷戰的結束及中國改革開放,有近30億勞動力進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市場,這不僅推動不少新興國家及轉軌經濟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與繁榮,也讓資源型國家及發達國家在這種過程中大受其益,使得這些國家出現歷史以來發展最快及最為繁榮時期。但是這種經濟繁榮也帶動了不少國家貨幣快速升值和企業及家庭的債務杠桿率快速上升,尤其是美國,從而為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埋下巨大隱患。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后,發達國家開始金融市場的去杠桿化,企業及家庭的債務全面減輕,但發達國家的企業和家庭的去杠桿化,卻以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方式轉化為國家的債務杠桿化。這樣不僅發達的國家的債務負擔全面上升,也導致發達國家的股市出現了一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繁榮期,資產價格泡沫全面上升。對新興市場國家來說,尤其是中國,卻借助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出現一個全面嚴重的企業及家庭加杠桿的過程,從而造成了中國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地產價格全面飚升,房地產泡沫吹得巨大。
他們所要做的是,既想在泡沫破滅之前獲得大利,又想在泡沫破滅之前能夠逃之夭夭。這也就是為何歐美發達金融市場程式化交易十分盛行。由這種程式化交易主主導的金融市場,市場的任何變化都會導致股市巨大的震蕩。
所以,最近中國股市的暴跌,當然是與新的交易制度或熔斷機制推出有關,或是直接的誘因,但最為根本的問題,還在于國內外投資者認為十幾年來中國經濟的潛在風險正在暴露出來,認為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下行的壓力會更大,認為最近人民幣的貶值并非是調整匯率形成機制問題,而是人民幣的內在價值嚴重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