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1月1日《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企業的勞動合同管理受到法律的嚴格約束。面對新法,尤其是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訂立條件以及合同解除條件,許多HR工作者紛紛感慨人事工作難做,勞動合同管理更難。作為一名企業HR工作者,筆者結合工作實際,進行了一些勞動合同管理的思考,略有所得。
一、勞動合同管理的法律空間
1. 經營管理權與職業安定權的沖突
在《勞動合同法》起草階段,無固定期限合同的訂立條件引發了較大的社會關注和爭論。一方面企業需要高度的用人自主權以達到經營效率之目的;另一方面勞動者期望不僅能就業,且能夠穩定地保有這份工作。盡管爭論激烈,但立法者還是接受了這樣的觀點:“安全感是人與生俱來的需求,而職業穩定感則是在工作中安全感的一種體現,也是人們對工作的一種需求,因為勞動關系穩定可以增強勞動者的就業保障,所以職業穩定感滿足的是人們渴望安定的一種意愿,甚至可以說職業穩定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內容”,并最終作出了傾向于勞動者的選擇。
2. 《勞動合同法》的制度設計
基于上述價值取向和理念,為保障勞動者的職業安定權,防止出現合同短期化,《勞動合同法》作出了如下制度設計:合同訂立:限制勞務派遣。法律規定,勞動合同用工是企業基本用工形式。勞務派遣用工是補充形式,只能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實施,且不得超過一定比例(66條)?!秳趧张汕矔盒幸幎ā返谒臈l進一步將上述比例限定在10%以內。合同到期:強制雇傭。法律規定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訂立條件。特別是兩次訂立固定期限合同后,企業必須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合同,合同到期難以終止。立法者顯然接納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可以防止企業在獨占使用完勞動者的勞動‘黃金年齡段’之后將其拋棄”的觀點。合同履行:否定雇主單方變更權。法律規定,變更合同必須雙方協商一致,且應當采用書面形式。對于雇主的合同變更權,法律否定了經營權說,也沒有采納勞動契約說,以維護職業安定。事實上,“勞動契約的存續期間既久,勞雇雙方自然極不易于最初訂約時預先規范受雇人將來之升遷、工作責任、工作性質、勞動條件等的變動,亦無法有效預測雇主經營的好壞、營運規模的擴大或縮小、人員的調動等問題?!焙贤V梗航夤捅Wo。在有限的合同法定終止解除條件之上,法律對企業的解雇權再次作出限制,規定不得解雇老、弱、病、殘、孕員工(42條、45條)。即使上述員工不勝任工作、醫療期滿、客觀條件發生重大變化以及裁員時,法律規定也不得解雇上述雇員。因此,企業必然出現處于合同停止履行狀態的冗員。
二、勞動合同管理的對策思考——空間論
從法律空間看,一旦合同訂立,則在雇主組織內部將形成漏斗型的人員流動趨勢。絕大部分人員將與雇主建立長期的勞動關系,且不受雇主的意志而重新流回社會。在此情形下,如何進行合同管理?浩渺的宇宙存在無窮無盡的空間。筆者由此得到啟發,建議以空間論來作為勞動合同管理的指導理論,目前思考得到的空間理論為7個,正好與北斗七星相對應。
1. 法治論——規范空間
勞動法律的規定,大大壓縮了包括勞動合同管理在內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傳統空間。任何單位或雇主在合同管理上,都不能無視勞動法所劃定的法律空間,否則必將遭到法律的懲罰。基于上述分析,應當明確勞動合同管理的法律界限,規范法律空間。任何管理都不能突破法律的空間,任何人都應當有法律的意識和法治思維。我國勞動法里程碑有三個:1953年勞動保險條例、1995年勞動法、2008年勞動合同法。通過識別法律、研究法律、學習法律,從而制訂企業的人事制度、審核制度、執行制度,達到規范合同管理的結果。
2. 系統論——統籌空間
由于法律空間的局限性,導致勞動合同管理空間非常狹小。為了在有限的空間內盡最大的努力去識別空間、運用空間,需要統籌規劃,系統思考。因此,應樹立“全過程勞動合同管理”的理念,從合同訂立前的招聘開始直至解雇后的競業限制,對合同進行全過程梳理、全風險分析、全覆蓋應對。挖掘合同管理的每一個空間,進行統籌管理,杜絕碎片化管理帶來的自相矛盾。
3. 社會論——拓展空間
合同管理的前提是訂立合同。有鑒于此,將合同管理的重心前置,以延展管理空間。這種延展空間的初衷是將對人員的考察期前移,利用社會資源進行考察,以尚未建立勞動關系的“準員工”概念來部分替代合同期內的試用期,從而增加考察的機會和時間,增加更多的招聘選擇,并以此解決試用期解除的舉證困難。
考慮到招聘錄用雇員后絕大部分雇員將與雇主建立長期的勞動關系。因此需思考:招什么樣的人訂立合同?企業招聘人才的主要來源為學校。但當前中國的高等教育面臨不可回避的人才培養問題。錢學森曾發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
美國耶魯大學校長萊文說,“我們也看到目前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缺乏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就是缺乏跨學科的廣度;第二,就是對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奔坠俏墓竞退伎乒镜慕逃鞴茉诤现摹?1世紀技能》中認為,“在美國、中國和世界其他一些國家,都存在著類似的一種現實尷尬:從??茖W校和大學畢業的學生缺乏許多基本技能和應用技能。在這樣的社會教育背景下,企業應在社會上尋找具有創新精神的人訂立合同。這才是合同管理最重要的源頭,才能在長期的勞動關系中,保持經營活力。
4. 創新論——改變空間
如果我們轉變觀念,將對勞動力的使用管理轉化為對雇員創新力的激發管理,再通過雇員的創新力轉化為雇主的生產力,為雇主創造價值。這就在轉變觀念的情況下,改變了勞動合同的管理空間。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3年5月4日習近平同志五四講話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正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014年6月3日習近平在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發表主旨演講,用袁隆平團隊發明雜交水稻的例子說明:一項工程科技創新,可以催生一個產業,可以影響乃至改變世界。
美國教育部在《回應變革世界之挑戰》中坦言,“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創新的家園。這是我們的DNA,與生俱來的領先于時代的對自由的渴望。”正是如此,從1901-2012,美國獲得了247個諾貝爾獎,占28.6%。同樣,要做好勞動合同管理,也必須激發雇員的創造力!以2015年亞洲最具創新力十大公司中排名第二的百度公司為例,公司設立了創新激發機制10+100以及創新黑馬獎。10+100,就是從2011年開始,百度鼓勵雇員在年初提報一個想法,要做什么,有何業務目標,用一年時間去達成。然后公司做評估,若覺得方式可行,雇員就可組建一個10人的小團隊去嘗試。每年夏天,百度會進行內部評選。只要對公司做出遠超預期的貢獻,就能夠得到一個等值100萬美元的百度股票的獎勵。
5. 相對論——換取空間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間和空間可以相互轉換。在合同管理中,明顯可以找到這樣的例子。在兩次固定期限合同期滿時,對工作表現不理想的員工,可以通過延長原合同6個月的方式,額外增加2次終止的次數,以時間換取對員工考察的空間。這一舉例證明,只要努力尋找就可通過時間來換取空間,從而為合同管理帶來更多的方式和選擇。
6. 五維論——發現空間
李四光說過:“科學的存在全靠它的新發現,如果沒有新發現,科學便死了?!?美國哈弗大學教授麗莎·藍道爾說,“我們的世界中存在一個人類所看不到的第五維空間?!痹趧趧雍贤芾碇?,也存在我們看不見的空間:一個是雇員內心的空間——心理空間,一個是技術創造的空間——網絡空間。心理空間是合同管理面臨的傳統空間。經濟學家陳世清說過:“作為事物本質的反映的人的意識空間或心理空間,本質上就屬于這五度空間中的第五維空間?!笨床灰姷男撵`契約在勞動合同訂立前就產生了,勞動者希望與心目中的理想雇主建立勞動關系,繼而建立勞動契約形成看得見的顯性契約。在勞動合同管理過程中,我們是否了解員工內心的想法?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認為,人類有生存、安全、社會、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勞動合同管理應當從勞動契約提升到心靈契約的高度,并讓雇員認為雇主是其心目中的最佳雇主。網絡空間是人類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空間。
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在中央深改組會議上指出:強化互聯網思維。2015年3月5日,李克強在全國人大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我們已經進入了“互聯網+”的時代。但我們是否已經樹立了互聯網思維?是否運用過技術創造的網絡空間進行管理?2014年11月在浙江烏鎮舉行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馬云提出互聯網+健康產品的設想,并聲稱“30年后讓醫生找不到工作”。Uber顛覆了傳統的出租車行業;電子信息技術顛覆了傳統的紙質媒介業;3D打印技術也將顛覆傳統制造業……“毋庸置疑,移動互聯網的大幕已經開啟,企業也必須思考互聯網下的勞動合同管理模式。
7. 中醫論——診斷空間
中藥有四性:寒熱溫涼。中醫有四診:望聞問切。在勞動合同管理上,也可以運用中醫理論進行空間診斷。合同訂立:熱、聞。在合同訂立前,基于企業的知名度,應聘者聞名而來,有建立勞動關系的熱切愿望。因此需要保持冷靜、客觀。要保持距離,可以彼此相聞,不要熱乎地貼上。其意圖在于控制招聘這一入口。合同履行:溫、望。合同履行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訂立合同時的熱情逐漸降溫。也是企業合同管理的長期過程,因此這里的望其實就是看好、管好的意思。合同停止:涼、問。如前所述,法律的規定導致必然出現合同停止履行狀態的冗員。對于待崗員工來說,心里都涼了。因此對冗員管理就需要過問,積極導出,否則將無限膨脹以致雇主無法承受。合同結束:寒、切。對于確實無法提供勞動的員工,只能依法解除勞動合同,即所謂的切,企業只能斷臂求生。這時員工的心里當然是寒的。
雖然思考了一些勞動合同管理的理論,希望拓展合同管理的思路和途徑。但術不如法、法不如勢。勞動合同管理的技術受制于法律規范,而法律作為上層建筑又受制于經濟基礎的大勢。歸根結底,勞動合同終究是勞動者的勞動力與雇主的勞動報酬之間的價值交換。只要從這一角度出發,無論是法律規定還是管理技術,都應當創造良好的環境,引導出經濟繁榮的大勢。
期望在滔滔向前的市場經濟大浪中,企業這艘船能夠載著員工不斷駛向勝利的彼岸,而勞動合同管理將起到凝聚員工與企業同舟共濟的作用。
(作者: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