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今年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首要任務,“去產能”近期被國家領導人反復提出和強調。在重慶考察時,習近平主席指出“供給側改革要重點化解產能過?!保焕羁藦娍偫碓谔鞒咒撹F煤炭行業化解產能過剩專題工作座談會時更是表示“化解過剩產能,要繼續堅持壯士斷腕的精神?!庇纱?,世人可感知去產能過剩的緊迫性和艱巨性。
我國目前產能過剩的現狀:2015年,粗鋼產量8.06億噸,但需求在6.68億噸,過剩1.5億噸;與鋼鐵一樣,煤炭、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等行業均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經濟整體產能過剩已經超過32%。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止2015年底,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96億平方米,如加上大量在建未竣工和尚未開工的面積,則商品房庫存量還會更大。
產能特別是落后產能的超量堆積不僅占了諸多的生產要素和資源,而且導致行業內效率高、負債率低的企業往往得不到應有的支持,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落后的產能還加劇市場供需失衡,助推產品價格下行,削弱行業的市場競爭力。
產能過剩的同時,在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領域,卻存在著明顯的短板?!肮┙o不足”與“需求不足”并存,供需錯位,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障礙。清除這種障礙的根本辦法就是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深入改革中,涉及社會各個領域的一場重大戰役,它的根本意義,在于既化解產能過剩,又補齊短板,大力發展先導性戰略高技術產業,大力擴張先進制造業,大力提升傳統產業,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既起到牽引作用,如同一部機器,政府啟動引擎,具體運轉交給市場,以企業為主體,以微觀主體的運作為核心,政府將側重點轉向提高行政效率、公平配置資源,保持司法公正及保護知識產權,促使環境創新,并加大簡政放權的力度,以進一步激活市場。同時,基于改革的堅韌性和復雜性,在資產配置的具體過程中,又少不了政府的直接干預與規制。例如,地方政府要保GDP和財政收入、銀行要防止呆賬變壞賬、企業間的資產并購重組遭遇既得利益者的百般阻擾及破除行業壟斷和引進民資實現股權重構等等,則少不了政府的鐵腕推進之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政策工具應是減輕企業稅負。近幾年來,通過“營改增”和小微企業減免稅,切實減輕了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負擔。但我國宏觀稅負仍然比較高,而且現行稅收結構中大量是間接稅、流轉稅,主要向生產經營環節征稅,對創業和增加就業不利。因此,需要加快稅收體制改革,完善稅制,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
供給側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鼓勵企業創新,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對企業的研發中心給予政策傾斜,運用“互聯網+”改造傳統制造業,提升生產要素利用效率。
與此同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去產能”過程中要嚴控新增產能,防止按下葫蘆起了瓢,而且產能出清之后,要建立長效協防機制,杜絕借尸還魂和死灰復燃。還要政府有強硬的政策和手段清除改革中的“中梗阻”。如此,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順利推進,“去產能”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