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用學與文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它是研究文學語言特征的有力工具。《局外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借助語用學的理論分析小說《局外人》的會話含義,以更加清晰地透視語言形式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揭示小說人物的鮮明性格、交際意圖和社會關系。
關鍵詞:《局外人》;會話含義;語用學分析
《局外人》是加繆所有作品中較為著名的一部,也是成就加繆這個大作家的開端之作,整部作品蘊含了作者深深的存在主義情感,有效地診釋了“荒誕”這一詞語的含義。因為該小說的語言隱含之義與字面意義經常有所不同,這為我們嘗試用語用學的研究成果來欣賞加繆的文體風格,提供了可能性。語言的語用分析可以廣義地理解為意義不是產生于詞匯和結構的形式特點,而是由話語的表達方式及語境決定的(Leech)。在語用學理論中,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H.P.Grice)提出會話含義理論和禮貌原則。本文選取了《局外人》中典型的人物對話并對其從語用學中合作原則的角度作了詳盡地分析, 旨在展示出作者是如何獨具匠心地通過安排這些人物對話來刻畫人物性格和表達情感的。
一、會話含義理論及其合作原則
會話含義理論是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首先提出的。他認為, “在所有的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一種雙方都應遵守的原則。他稱這種原則為會話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簡稱 CP)”。格萊斯的“合作原則”具體體現為四條準則:量的準則,質的準則,相關準則和方式準則。遵守了這些準則,人們就能以最直接的方式、最高的效率進行交際。然而,人們在實際言語交際中,并非總是遵守“合作原則”。出于需要,人們會故意違反合作原則。格賴斯把這種通過表面上故意違反“合作原則”而產生的言外之意稱為“會話含義”。“會話含義”解釋了聽話人是如何透過說話人話語的表面含義而理解其言外之意的, 格萊斯認為,聽話人要正確推斷出會話含義,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1)所說話語的規約性內容;2)合作原則及其準則;3)說話的語境;4)說話人和聽話人共有的某些背景知識。由此可見,會話含義實質上是以話語的語義內容和對一般語言交往的合作本質所做的假設為基礎,經由語用推理所得到的結果,它是可推導的。盡管以上這些理論提出的初衷是用于闡釋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語言。但是,正如瑪麗·普蘭特(Mary L.Pratt)所論證的“文學語言”和“普通語言”并無兩樣一樣,用以研究“普通語言”的理論,同樣可以用于文學評論中。
二、對《局外人》中會話含義的語用學分析
在《局外人》的人物對話中, 我們可以看到, 違反合作原則的現象俯拾皆是。作為一個“荒誕哲學”作家,加繆這樣安排人物對話有其自身的意義,其中體現在下述四個方面:
(一)有意違反量的準則
小說《局外人》的主人公默爾索在人們眼里仿佛就是一個“局外人”,“局外人”的法文是“L'etranger”, “etranger”作為名詞意為“外鄉人、陌生人”,作為形容詞意為“外來的、陌生的、無關的”,這個詞傳達的核心意思是“與己無關、陌生”?!毒滞馊恕返囊婚_頭——今天,媽媽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冷漠的筆調便把主人公的“不近人情”毫不掩飾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驚訝之余,讀者意識到,這個主人公是個“怪人”,而這僅是開始,越往下讀,他的怪異之處就越多,這種怪異主要表現在他的冷漠、無所謂的態度以及他與社會口常生活之間的疏離—他始終是一個日常生活的“局外人”。于是,這種冷漠、無所謂的態度表現在很多次主人公與其他人物的對話中,就是主人公總違反會話原則中的數的原則,即所說的話總是少于當前交談目的所需的信息:
醒來時,我靠著一個軍人,他對我微笑,并問我是否從很遠的地方來。我只簡短回了聲“對”,好不必再繼續聊下去。
很明顯,這段話中的“軍人”希望“我”的回答不只是“對”這么簡單的一個字,還應該有具體從哪來,到哪里去等信息,因為在公交上很無聊,“軍人”想找“我”聊聊天,而“我”只回答了一個字——對,就是不想和“軍人”再聊下去,明顯違反了數的原則。從中也可看出“我”似乎對人很冷漠,不想與陌生人交談。
同時,他想跟我討論一件事,不過希望先知道我聽完這件事后有什么想法。我說我沒什么想法,只覺得有趣。……我對這個計劃表示贊同,雷蒙卻說覺得自己沒辦法寫好這封信,打算請我代筆。我沒說什么?!婚_始我沒留意到,直到他向我宣布:“現在,你是我貨真價實的好哥們?!蔽也朋@覺他開始跟我稱兄道弟。他見我沒反應,重復把話說了一遍,我便點頭稱是。
這段話敘述的是“我”和“雷蒙”之間的一次見面,可以看出,雷蒙一直在跟“我”說話,一直說到已經認了“我”做兄弟,“我”對他的這些話要么沒反應,要么回答“沒什么想法”,顯然“我”的這些回答少于甚至沒有雷蒙所需要的信息,違反了數的準則。這里可以看出“我”對兄弟之情是無所謂的態度,后文“當不當哥們兒其實對我來說無所謂”正印證了這一點。
對陌生人,對友情,“我”都是冷漠、無所謂的態度,所以在與他們對話時,數的準則總是沒多大意義。對于愛情、婚姻,“我”也是如此:
接下來一段路,我們沒有再交談,……走到我家附近時,我便跟她道別。她望著我發嗔:“你不想知道我究竟有什么事嗎?”我確實很好奇,只是一時沒想到發問,正是這一點讓她憤憤不平。
面對女友的發嗔問話,“我”竟然無言以對,數的準則再一次被“我”違反,于是女友憤憤不平了??梢?,“我”對愛情的重視度很不夠,甚至有時到了一種無所謂的地步。
(二)有意違反質的準則
違反質的準則是指說自己認為是不真實的話或者自己缺乏足夠證據的話。小說《局外人》主人公的鄰居老薩拉曼諾就是違反質的準則的典型人物之一。對于他的狗,他總是惡語咒罵,“我問他這只狗犯了什么錯,他沒有回答我,只是厲聲訓斥:‘混賬!沒用的東西!’”后來,他的狗走丟了,“我建議他到收容所去,支付一些費用就能把狗帶回來。他問我這筆費用會不會很高,我也不清楚。他聽了很生氣:‘為這沒用的東西花錢?哼!下輩子吧!’”這些話讓讀者感覺狗好像不是他的,而實際情況是這只老狗老薩拉曼諾已經養了八年,人們都已經習慣看到他倆形影不離。而后來他的行動也證明他是很愛這只老狗的,甚至可以說它是他的一個離不開的伴兒了?!拔艺埶M來坐,可他不愿意,只顧盯著鞋頭和顫抖、長滿斑疹的雙手,低著頭跟我說:‘他們不會抓走它吧,默爾索先生?他們會把它還給我吧?我該怎么辦好呢?’……他關上房門不久,我聽見他在房里來回踱步,接著是床架嘎吱作響;透過墻板,隱約傳來一陣奇怪的聲音,我仔細聆聽后發現,原來他哭了?!崩纤_拉曼諾這些言語行為甚至讓看似冷漠的“我”想起了媽媽,可見“我”都被老薩拉曼諾對他狗的真摯感情感動了。所以他之前對這只老狗的咒罵都是他自己認為不真實的話,而且最后他還去了收容所,確定狗失蹤了,說明他其實真的很在乎這只老狗。
(三)有意違反相關準則
相關準則指的是說話要有關聯,不要說與談話無關的話,但是在現實對話中,人們常常違反這個原則,總是答非所問,顧左右而言其他。文學作品創作素材源于現實生活,出現在小說里的人物對話自然不可避免地會違反相關原則。小說《局外人》中的主人公默爾索經常如此。
“你是年輕人,我認為你應該會喜歡這種生活。”老板說。我對職務調動雖然表示同意,但去不去巴黎我其實無所謂。他聽了問我難道不想改變一下生活方式?我回答說,生活方式是改變不了的,況且每種生活都有它好的一面,我對現狀并無任何不滿。
老板問“我”難道不想改變生活方式,“我”的回答卻是生活方式是改變不了的,顯然這個回答和老板的問話牛頭不對馬嘴,所以“話一說完,他就顯得有些不快,批評我總是答非所問,缺乏雄心壯志。”從這句話可以推斷出,和老板對話時,“我”總是違反相關原則,可見,“我”和老板的價值觀有很多不同,才導致“我”的回答非但不是老板想要的,還讓老板不快。
對待戀人,“我”有時也是答非所問,也使戀人感到不快。
當天晚上,瑪莉跑來找我,問我愿不愿意跟她結婚。我說無所謂,如果她想結,那就這么辦。接著她想知道我是否愛她。我的回答就像上次一樣,問題本身沒有意義?!澳悄銥槭裁匆⑽??”我解釋這真的不是重點,既然她喜歡,結婚有何不可?
這段話中瑪莉問了三個問題,“我”都沒有直接回答,都是答非所問,可是這三個問題無疑是所有準備結婚的女人都很在意的問題,“我”竟然給出這樣的回答,瑪莉于是“沉默地望著我好一會兒才說話”,讀者完全可以理解瑪莉的這種反應。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些回答確實是“我”的真實想法,如果“我”違心地說一些甜言蜜語,只是為了哄戀人開心,還只是短暫的開心,就會違反質的準則,也是不可取的方式。
(四)有意違反方式準則
小說《局外人》中的一些人物讓主人公默爾索很厭煩,就是因為他們總是違反方式準則中的一條——說話要簡要 (避免累贅),總是給啰嗦甚至不必要的冗長答案。
我問:“看什么?”牧師環顧四周,用我覺得及其疲憊的聲音問道:“這些磚石滲著痛苦,我很清楚,我每次看到總是感到焦慮不安。但是在內心深處,我知道即使是你們當中最卑鄙可恥之徒,也曾經看到黑暗的墻面中,有張神圣的面容浮現。這便是你要看的。”
牧師對“我”“看什么”的回答冗長而沉悶,他的意思就是讓“我”看“上帝”,不信上帝的“我”面對他的這種回答,“我有點被激怒了?!北O獄牧師一直在竭力說很多的話讓“我”相信上帝的存在,而“我”從內心里就是不信上帝的,所以他違反方式準則的回答更讓“我”感到憤怒,最后終于忍無可忍了,“一股無名火在我體內爆發開來,我扯著喉嚨對他破口大罵,要他別為我祈禱。我抓住他長袍上的頸帶,在喜憂參半的迷亂中,將心底涌上的怒氣一股腦兒朝他宣泄?!?/p>
四、結束語
本文嘗試用語用學理論中的會話合作原則來分析加繆小說《局外人》的人物對話,能更準確地把握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尤其是主人公默爾索在外人看似怪誕的人物形象更加呼之欲出?!毒滞馊恕肥且缘谝蝗朔Q寫的,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敘述者,這種敘述方法有一個特點,就是敘述的主觀性和反省性,但加繆似乎并沒有遵循這個約定,相反,他用最主觀的形式寫客觀的故事,而且這種客觀性甚至是針對敘述者本人。因此,分析該小說中的人物對話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沖突。同時,通過本文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加繆筆下的人物或冷漠或怪誕、語言風格與眾不同的原因在于作者早已能駕車就熟地運用語用學中的這些理論、手段來寫作, 從而使《局外人》在荒誕的主題下揭示了有關人生的深刻哲理,引人思考。
參考文獻:
[1]H.P. Grice, Logic and conversation[M].載于Grice, 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1975.
[2]Leech, G.N, Principles of pragnatics[M].London NewYork, Longman Group Ltd.,1983.
[3]加繆著,張一喬譯·局外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張茂軍·談加繆小說《局外人》的人物形象[J].作家雜志,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