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是基礎教育,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本文通過總結當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點,分析德育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對高職院校德育模式改革作了探索研究,提出了“全員化”“全過程”“全天候”和“全心全意”的“四全”德育模式。
關鍵詞: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德育模式
德育,是按照特定時代、特定社會的政治要求、社會理想和道德規范,來培養、塑造個體的思想、品德、信念和習慣的教育行為。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標是使受教育者在進入成年的轉折時期,樹立堅定的、符合社會和時代要求的政治與道德理念,并規范自己的行為。高等職業院校是培養適應21世紀競爭需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技能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機構,因此,高職教育必須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以高尚的品德為根基,加強和促進高職學生的道德素質。
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點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德育目標應當以黨的教育方針為依據,根據人才培養要求,對德育進行具體規劃。但是很多高職院校直接套用本科院校的德育目標,這顯然不利于高職院校德育的開展,高職院校應該設置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德育目標。高職院校需要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第一線的高技能、高應用、高素質、高品德型人才。要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要明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點。
第一,培養目標明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需求不斷增長,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社會職業崗位結構變化,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標準,希望學校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企業招工的標準也隨之調整,需要畢業生具有理論知識的同時,更要職業崗位能力強,綜合素質高,有奮斗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針對以上要求,高職院校的德育一定要與時俱進,拿出切實可行的調整方案,真正體現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特點,真正培養出高技能、高應用、高素質、高品德型人才。
第二,辦學特色鮮明。我國高職院校都在積極搭建各類實訓平臺:多媒體實訓室、生產性實訓基地、頂崗實習崗位、工學結合崗位、校企合作企業,等等。促進學生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在工作實踐中鍛煉成長,真正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這也正是目前高職院校最鮮明的辦學特色。高職院校與各大行業企業一同進行教育管理,形成全員育人、密切配合的辦學模式。德育也要順應這一辦學模式,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校企結合進行學生德育的可能性,尋求合作的具體方式,實現校企之間對學生德育的和諧統一。
第三,學生來源多樣。高職院校招收普通高中生、“3+2”或“2+3”考試的中職中專生以及五年制的初中生等類型。因為學生的組成復雜、知識水平參差不齊,錄取分數低等特點,他們的學習動力不足、理論基礎薄弱、思維模式單一、學習方法不當,自控能力較差,特別對集中式的課程學習存在厭惡情緒,但是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形象思維較強。因此,高職院校要依據這些實際情況,將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創新創業教育和實習實踐有機地融入到高職學生德育教學體系中去。
第四,學制設置實踐性。根據國家對高職教育的要求,高職院校的學制結構更多地強調實踐性,其學制設置以三年居多,并且實習期較長。當前,高職院校普遍采取“2+1”“2.5+0.5”模式或者工學交替模式。這就意味著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校內學習時間較短,不可能為德育教學留出非常充足的課堂學時。因此,高職德育不能只是滿足于校內課堂教學,而是要擴展實踐育人的視野,主動與學制協調,把德育融入到專業實習實訓之中,貫穿高職教育教學的全程,實現德育與高職教育的和諧發展。
二、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學生德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及德育模式上雖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但力度不大,一些高職學院仍沿用“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科為本位”的模式開展教學和德育工作。這種傳統模式導致高職德育出現了諸多問題。
1.德育目標特色不明
德育目標是教育目標在德育方面的總的要求,是德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目前,我國的德育目標大而單一,缺乏針對性。特別是對高職學生的德育目標不明確,未能體現高職教育特色。高職教育主要是培養生產一線所需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職學院的德育目標要求注重學生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紀律、就業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培養。現行的高職德育目標存在具體要求缺失和錯位問題,脫離了高職教育的實際,造成德育功能減弱、實效性 降低。
2.德育內容脫離生活
目前高職德育目標定位高、主題大、內容空,只要一提到德育教學,學生就會聯想到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政治理論;只要一提到德育目標,就是“培養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完全忽視了德育的基本內容,即對學生基本思想道德和行為品格規范的教育和培養。這樣的德育與現在的社會實際生活完全脫節,根本無法達到教育學生的效果。只有及時調整德育內容,使之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需要、結合學生專業興趣才能真正達到德育的目的,提高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
3.德育教法呆板落后
一直以來,高職院校德育實施者還在運用蒼白無力的說理教育法和榜樣示范法,教學方法呆板,教學手段滯后, 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差。很多教師還采用“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中心,給學生灌輸大量的道德理論知識,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缺乏溝通交流,課堂上也沒有互動,還布置大量的抄寫任務,遏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性。這種落后的德育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不能跟上學生的實際思想,嚴重阻礙了德育教育工作的發展進程。
4.德育評價主體單一
德育評價是對德育的效果和價值所做出的評價和判定。很多高職院校仍然沿襲每學期由班主任輔導員寫操行評語的傳統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評價,其他任課教師、管理人員、學生家長等基本上都不參與德育評價活動。這種德育評價的主體十分單一,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生的思想素質、行為規范、操行表現等情況。學生是被評價的對象,更無權評價自己。這樣的評價,人為主觀因素較多,評價標準較模糊,評價方法不具體,很難評價和判定。
三、高職院校德育模式改革探索
結合當前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點和目標,分析高職院校德育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德育改革和創新,并構成“全員化”“全過程”“全天候”和“全心全意”的“四全”德育模式。
1.教職工“全員化”參與德育工作
高職院校要大力重視德育工作,強化全體教職工的德育意識,定期組織全體教職工開會學習,對每一名員工宣傳德育,定期安排培訓,從而加強他們的自身道德修養,并要求他們將新的德育內容和意識貫穿到教育和管理的全過程中。全體教職工要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真正把德育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全體教職工人人參與班級管理,個個爭當學生的德育導師。
高職院校要組建一支了解高職學生的思想和特點,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高尚的師德,先進的教育理念,豐富的專業知識,扎實的工作作風的德育工作隊伍。并且成立專門的德育領導機構,對這支隊伍做出具體的崗位設置和分工,強化管理,確保隊伍中的每一名教職工能夠愛崗敬業,努力工作,真正提高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水平。當然學校德育管理不能少了作為主體的學生,應該鼓勵高職學生積極參加管理,自我管理,為成為“職業人”做好準備。
2.德育融入專業技能培養“全過程”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應大力開展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通過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對學生進行“人人都能成才”的成功教育。德育內容要注入職業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理想、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教學實踐中,大部分專業教師和學生只重視專業技能知識,而忽略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想道德修養的學習。基于這種情況,學校可以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教師帶領學生聆聽學術講座;參觀學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志愿科普活動;走進企業商店,開展學工學商活動。努力將實踐教學與德育融為一體,把德育融入到專業技能培養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長知識、增才干,有利于學生感受民生,熱愛祖國,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敬業精神。
3.優化“全天候”德育環境
高職院校要優化德育環境,精心布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給學生一個文化素質教育氛圍,熏陶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質。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藝術和體育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德育。通過校園網、標語、宣傳欄、標牌等途徑確立校園文化,提煉校園精神。
高職院校除了開展一系列校園活動之外,還要開展參觀企業、生產勞動、崗位實踐、公益服務、科技創新等各種形式的校外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認知、體驗、感悟、踐行在思想上得到升華,拓展職業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培養良好的心態。
4.“全心全意”做好德育工作
高職學生具有青少年共有的各種問題和困惑,例如,學習問題、壓力 問題、就業問題、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等等。德育工作人員就要針對不同的問題進行細心地幫助和解答,還要結合德育。比如給學生講講愛情里的道德,引導學生文明戀愛;請企業高管講職業道德和素養對于職業發展的意義,使學生了解道德品行的重要性。講學生最關心的事情,才能夠影響他們的言行。
輔導員、班主任要經常深入宿舍、教室和食堂,和學生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現狀和困惑,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難題,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總之,鑒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殊性,高職院校要結合當前時期的新要求,不斷改進德育的目標、內容、教法和評價,積極探索德育的新途徑,將德育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陳 敏.高職德育創新的思考與實踐[J].上海教育,2001(24).
[2]史華紅.高校德育的滲透性教育探討[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4(5).
[3]劉 彤,汪曉萍.利用校企合作開展高職高專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4]劉 喆.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工作體系創新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