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文化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一個重點內容,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重視。尤其是民族音樂,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所在,是維系民族團結、促進民族發展的紐帶。高校音樂教育則是對民族音樂進行有效傳承的重要平臺和渠道之一,必將在高校學子中產生巨大的反響。當今世界的多元發展趨勢給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因此,我們要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樹立以民族音樂為本的概念,而且要進行相應的音樂教學改革,在音樂教育中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關鍵詞:音樂教育;民族音樂文化;現狀;問題;文化傳承
音樂在文化傳承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一直被視為維系一個民族與發展的重要紐帶之一。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是民族歷史與情感的另一種方式的凝聚與體現。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民族音樂記錄了各個民族的興衰與變遷,是各民族傳統、習慣、觀念、文化等的濃縮。而學校教育作為當代教育活動的重中之重,在民族文化的傳承方面肩負著極其重要的使命。高校,不僅僅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實踐基地,更是實現文化傳承的重要一環。為了加強新時期各方對民族音樂傳承的重視程度, 使民族音樂得到良好的傳承,作為高校音樂教師,我們有義務為這一偉大的文化事業做出貢獻,加強學校在民族音樂方面的教育,使得民族音樂走向世界。
一、高校民族音樂的現狀與問題
首先要明確的一個觀點是,在高校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是傳承中華文化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如果一個民族不能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將會是整個國家的不幸和人民的災難。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風格的民族音樂文化,而這些多樣的民族音樂最終造就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因此,我國教育素來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光大。從早期的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甚至到成人教育,民族音樂一直是我國教育事業和文化事業的重點建設課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民族音樂已經形成了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音樂體系,并且在維系民族團結與促進民族發展中功不可沒,但由于在進入工業社會后的全球化趨勢,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受到了來自西方音樂的沖擊,最終形成了以西方音樂為主的音樂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中國境內得到廣泛使用。
然而,近幾年音樂教育學界對民族音樂教育越來越重視,高校就如何在音樂教育中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開展了積極有效的嘗試。隨著這種意識的確立,民族音樂在高校的音樂教育中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但是民族音樂邊緣化的問題依舊得不到有效解決。民族音樂邊緣化主要是就民族音樂在高校整體的教育安排上來說的,尤其是在高校音樂教育的安排上,民族音樂一直只是一些民族音樂特長生的專利,而對于其他學生而言,還略顯神秘。特別是在當今多元文化的發展背景下,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揚正面臨挑戰。因此,如若這樣的問題繼續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蔓延,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均衡發展,而且很可能造成民族文化與高校學生的疏遠,最終導致中國的民族音樂在繼承方面出現更多問題。高校音樂專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首先應當明白自己的責任所在,積極投身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建設中來,并在高校開設主要的民族音樂基地,將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作為己任,發揚“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精神,不畏艱難險阻,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在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進程中勇攀高峰。
二、音樂教育中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對策
1.深化高校音樂教育改革
第一,我國高校在音樂教育中一直存在誤區,即在進行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時,人為地將民族音樂與民族文化割裂開來。這樣的民族音樂,就像是離開水的魚那樣,失去了水,便沒有了生命,也就變成孤立的事物。當今世界文化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將我國的民族音樂置身于歷史發展的洪流之中,我們應當在高校音樂文化建設中, 注意與中國傳統文化實現縱向聯系的同時,與世界發展實現橫向聯系,并逐漸形成中國特有的民族音樂理論體系。
第二,中國高校在進行民族音樂課程講授時往往以教師的編排為主,缺乏有效的指導書籍,這就導致這門課程的教授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這樣的教學方式缺乏有效的編排體系,同時也就不能對實踐教學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指導,是一個嚴重缺憾。為了使民族音樂教學方式可以更加簡明、系統和科學,教師應當編排出統一的民族音樂教材,強調理論和實踐指導等方面的統一,并注意在實踐中對現有教材進行加工和修正,以便讓教材更加適合教學改革事業的發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思想文化建設和陶冶情操。
2. 中西結合,兼收并蓄
現在我們提倡在中國高校音樂教育中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對策,并不是說我們要在高校音樂建設中跛腳走路。應該認識到的是,中、西音樂雖然屬于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體系,但是其在本質上都是本民族和本國家人民心態、行為和習慣等方面的具體體現,是勞動人民寶貴的智慧結晶。因此,在實際的高校音樂教學中,在進行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傳承時,可以適當加入一些具有相同情懷或者歷史背景的西方音樂,讓學生在比較中體驗中國民族音樂的美妙與精髓。另一方面,通過對兩種文化的比較,可以讓同學們體味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博大精深,增強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將愛國主義情節更深地烙印在心中。因此,只有找到西方音樂文化與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共生點,才能進一步鞏固民族音樂在世界音樂史上的地位。
3. 改進教學方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高效的音樂教育課堂離不開豐富的教學方式。多樣的教學方式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給學生帶來一種新鮮感,這樣才能激發出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高校音樂教師就需要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學素質,多多參加有關中國傳統音樂的講座或者經驗交流會,同時提升自己的計算機水平,以便將高效的多媒體教學方式運用于實際的課堂教學課程中,讓學生可以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等多種方式對中國傳統音樂進行全方位了解,這樣一來,才會取得好的成就。
三、小結
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是一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需要認識到的是,這項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項長期的建設工程。高校音樂教師需要明白自己在這項傳統文化建設中的具體作用與角色,才能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更好地進行有關中華民族音樂的教授。雖然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仍舊需要面對許多困難與問題,但是只要有來自校方、學生的支持與鼓勵,就應當堅定不移地將這項工作發揚光大,并且逐漸擴大它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因此,在音樂教育的同時弘揚民族音樂文化,不僅僅要在高校學生中逐漸展開,更重要的是,需要高校學生發揮自己的號召力和影響力,通過自己的行為實踐,身體力行地將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傳遞下去,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王耀華.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的意義及其展望[J].音樂研究,1996(1):45-47.
[2]吳曉娜,陳 永.中國鋼琴音樂教育中的“母語”滲透[J].黃鐘,2011(1):11-13.
[3]范曉峰.當代音樂文化審美的社會心理背景[J].中國音樂學,2001(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