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及信息網絡化的背景下,各高校紛紛開展課程建設的探索和實踐,實施網絡授課將是高等教育改革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趨勢。文章結合生態學網絡課程教學的實踐和經驗,從教材的選取、教學資源的完善、教學過程的組織等方面分析其實施過程,并根據其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生態學;網絡課程;教學環境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面向教學的網絡平臺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教學環境。網絡課程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老師和時間來完成學習任務,以此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并且通過利用網絡資源提供更加豐富的課程資料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效率[1]。
網絡課程的質量是影響網絡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網絡課程越來越多地用于教學,其質量也逐漸受到高校網絡課程執教者的廣泛關注。培養優良的教學環境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生態學網絡課程建設的意義
生態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強,內容涉及廣泛的自然科學,也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環境科學、生物科學及地理科學等專業的重要基礎課之一。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高校對生態學這門科學的關注度也越來越大[2]。
生態學的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生態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還要強化學生的生態倫理觀念和環境保護意識。傳統的課程教學以說教式授課為主,偏離實用性原則,忽視了對學生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網絡課程是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建立的教學新體系,它有效提升了高校學生的參與度和臨場感,是新世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新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嘗試[3]。
網絡課程教學因其具有信息儲存量大、教學資源共享等優勢,可以有效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有助于緩解高校面臨的教育資源及師資匱乏等方面的壓力[4]。
生態學網絡課程能夠充分利用網絡教學的優勢,將其融入到生態學教學過程中,使之成為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所提供的教學環境使得師生之間獲得更便捷、更充分的信息交流機會,極大提高了師生之間的協作性和交互性,從而加深學生對生態學課程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二、生態學網絡課程的內容
1.生態學網絡課程的內容選擇
筆者所建設的生態學網絡課程是以淮陰師范學院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中生態學的基本內容為框架編寫的,同時,兼顧環境科學、生物科學及地理科學等專業學生的學習需要。
(1)教材選擇。教材建設是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國內生態學教材強調以教師為本,且不能及時跟上時代節奏,導致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相對滯后。和國內教材相比,國外教材具有獨特的邏輯結構和創新的思維方式,側重于對問題、方法和結論的歸納、理解、比較。在引入國外原版教材時,需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選擇,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加以梳理改進,使之適合國內學生學習。
據此,淮陰師范學院選擇了由Aulay M等主編的《生態學》作為本門課的主要教材,并以由楊持主編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生態學》作為輔助教材,以補充旅游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等重點內容,這樣將實現生態學教學內容的本土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也不至于導致教學內容顯得空洞乏味,從而避免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相脫節[5]。
(2)課件制作。目前,網絡資源非常豐富,教材配套資源也很多,教師可以在參考他人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并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制作適合本校實際教學環境的課件。課件表達方式應以英文為主,但對一些重要的概念及重點、難點問題,要采用中英文對照方式,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邏輯對國外原版教材的章節次序重新進行調整來安排課件內容[6]。
為了降低語言難度,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外國教材,包括圖片說明、動畫制作等,使概念和理論具體化、形象化,教學內容情景化,并在授課過程中不斷更新和補充一些有關最新研究成果的內容,保證每一節課的課件都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同時對重點和難點內容適當播放相關英語視頻,以促使學生加深印象,增強學習興趣;使教師提高授課效率,增強學習效果,拓展學生視野[7]。
(3)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而最受用人單位青睞的是既有扎實理論功底又有較強動手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適當開展實驗教學,組織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課題當中,啟發學生提高科研興趣,并加強野外實習工作,從而讓學生增加感性認識,驗證所學的理論知識。教學策略也應傾向于向教學過程轉變,教學方法上應更注重采用生動活潑的創造性教學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進行深入分析與探討,真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每次課前的五分鐘,組織學生進行英語演講,指出演講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在授課過程中加入大量國內外案例分析,使得相關內容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學知識。還可以指導學生搜集和課堂內容相關的已發表論文,然后以PPT的形式來展示,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教學效果。生態學網絡課程開發的目的是用來促進學生更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所以要求界面設計簡約,模塊清晰,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很快熟悉操作過程,并能充分利用這樣一個優質而高效的學習咨詢平臺開展學習,同時為教師提供一種更優良的教學途徑,提高了學生綜合應用能力,達到教學目的。
2.生態學網絡課程教學資源建設
在網絡課程教學過程中,網絡環境充當更為重要的角色,它為學生提供進行探索的平臺。網絡教學資源則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源泉,豐富多樣的網絡教學資源,是發揮網絡課程輔助教學功能的基礎[8]。生態學教學資源采用模塊化組織方法,包括課程介紹、教師信息、教學資料、網上交互和外部鏈接等模塊。
課程介紹模塊包括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學日歷。它使學生在上網選課之前對生態學的教學目標、課程性質、教學內容與安排等進行初步了解。在教師信息模塊中,介紹任課教師的基本概況,包括主要開設課程、具體研究領域、研究項目和成果、教學經歷及獲獎情況等,便于學生了解教師,并就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和教師之間進行互動交流。在教學資料模塊中,上傳課程教案、課程課件、教學錄像、教學筆記、課程作業、在線測試等,便于學生課后開展自主學習,鞏固學習成果,獲取更豐富的專業知識。網上交互模塊中包括課程問卷、教研探討、答疑解惑、課程通知等。
課程問卷有利于獲取學生對本門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想法和建議,教研探討有助于提升學生教研和科研興趣,答疑解惑專區上學生可以提交自己的問題,請其他同學或者教師在線進行解答,解決師生之間交流少的問題,還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學習難點和共性問題。課程通知用于在臨時改變課程教學方式的時候提前通知大家做好準備工作。
由于生態學涉及生物、環境、地理等多個學科領域,學科交叉性特別強,所以,為了加強對生態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并及時了解生態學的最新信息和發展動態,在建設網絡教學資源時設置了外部鏈接模塊。
外部鏈接模塊提供與課程相關的國內主要生態學專業期刊網站鏈接,如《環境學報》 《環境科學》 《中國環境科學》 《生態學報》 《應用生態學報》《植物生態學報》《生態學雜志》《生態環境學報》等。同時,在外部鏈接模塊中還為學生提供了國際著名生態學專業期刊網站鏈接,如Plant 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Ecological Research、Ecosystems、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Functional Ecology等,可以保證學生能夠快速而準確地獲取與生態學相關的國際信息,為實現人才培養國際化提供有力支撐。
三、小結
總而言之,為了建設優質精品的生態學網絡課程,應特別注重對教學環境的培養[9]:①采用教學和科研結合的方式授課。在授課過程中,針對課程內容,老師從提高學生科學研究素養的角度來進行授課。分析各個章節的具體內容,篩選和安排合理的實驗設計,讓同學們親自動手完成整個實驗,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還提高了實驗操作和分析能力;②加強專業實習基地的建設工作。在課程講授與指導學生進行畢業論文及設計的過程中,使實驗實習與生產實踐密切結合,由從事科研的教師和科研合作方建立動態實習基地 [10];③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的辦學特點開展教學設計,努力開發出豐富多樣的網絡教學資源,并不斷加以完善和更新,為學生提供多方位的教學服務和教學引導。只有這樣,才能創建出一門好的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精品課程。
參考文獻:
[1]王 強,宋 霞.無機化學網絡課程建設與雙語教學環境的培養[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
[2]劉云超.生態學教學中的多媒體輔助教學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0).
[3]汪坤菊,易西南,吳志虹.網絡課程建設在提高系統解剖學教學質量中的實踐[J].海南醫學院學報,2008(6).
[4]李海霞,楊 薇,宋吉善.從教育經濟角度反思網絡教育[J].現代教育技術,2002(1).
[5]張 璐,蘇志堯.森林生態學雙語教學的問題和對策[J].中國林業教育,2007(4).
[6]談鳳笑,馮遠嬌,曾任森,等.環境科學類專業《普通生態學》雙語教學實踐與問題探討——以華南農業大學生態學課程教學為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10).
[7]龐 瑋,王開勇,楊 樂,等.對生態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8]溫玉清,尚 偉,劉長久.《理論電化學》網絡課程建設存在問題及改革措施[J].高教論壇,2014(7).
[9]李滿蘭,洪煒寧.關于《大學物理》網絡課程建設的幾點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
[10]劉良桂,黃 靜,姚 青,等.通信網絡課程建設特色和人才培養定位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