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關鍵在于培養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就業能力高低則體現在能否專業對口就業。本文對新建民辦本科高校職業生涯課程現狀和畢業生專業對口就業率低現狀進行分析,得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差的原因所在,提出如何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能力,促進大學生專業對口就業。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專業對口就業
一、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現狀及原因
(1)課程引入時間短,師資少,課程的形式照搬照抄公辦高校模式,課程指導意義缺失,課程體系不完善。該課程的教師多數為輔導員老師兼任,且輔導員多數又是從大學畢業后直接從事輔導員工作,沒有社會工作經驗,外出參加各類培訓機會又不多,只能照本宣科,容易出現“大孩子”講給“小孩子” 聽和“空”對“空”現象。
(2)課程針對性不強,開設效果不佳。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課程,需要由資深教師和專任教師來擔綱。盡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設了,也已列入必修課,但多數流于形式。針對民辦高校學生而言,學生各種興趣愛好廣泛,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理論性較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課堂效果不理想。
二、民辦高校畢業生專業對口就業率現狀及原因分析
(1)民辦高校辦學規模上去了,就業率年年也能在90%以上,畢業生專業對口就業率卻不足10%。例如:財務管理作為財經類專業,往往一個專業一個年級就達到500人以上,班級數在10個班以上,如此多的學生畢業后要找到對應專業崗位來就業,難度較大。
(2)學生追求專業對口就業率的意愿不強。部分學生家長本身為企業家,學生入學時就按照所報考專業來完成企業的接班使命,學生無就業壓力;部分學生高考報考時選擇熱門專業,畢業后再考慮就業問題,想得更多的是成為“白骨精”(白領、骨干和精英),事實卻往往不盡如人意;部分學生存在著“等、靠、要”的就業想法,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就業由父母操心;剩下為數不多的學生結合所學專業,認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
三、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和畢業生專業對口就業率
針對民辦高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和專業對口就業現狀、原因,如何提高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有效促進畢業生專業對口就業,高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
(1)盡早作職業生涯規劃。從大一年級入學開始,要求每位新生都要為自己設計大學生涯規劃,做到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俗話說:“良好開端是成功一半。”學生若有了自己的人生規劃,大學生涯的學習和生活一定豐富多彩,才能使引導學生對口就業成為可能。
(2)科學制訂職業生涯規劃。應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大學生涯規劃的重要性,科學制訂生涯規劃。應結合民辦高校學生的生源特點,引導學生按照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要求,對個人的性格、特長、愛好、氣質和經歷進行分析,從而制訂出適合自己所學專業的人生規劃。
(3)注重職業生涯規劃過程。職業生涯規劃一經制訂并不意味著規劃永恒不變,大學生應在大學三年或四年的學習、生活、實踐和工作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的生涯規劃設計書,保留合理部分,對不合理部分及時進行修正。
(4)凸顯民辦高校特色和優勢。結合民辦高校在辦學方面特色,在不背離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的組織結構進行調整,課程內容可以效仿安徽新華學院,采用“主題+專題+模塊”的方式,整合教學內容,構建學生自主學習平臺。
總之,盡早規劃,科學規劃,注重規劃過程,凸顯民辦高校特色和優勢, 量體裁衣,創新規劃課程,最終才能提高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有效促進畢業生專業對口就業。
參考文獻:
[1]楊 東,張換珍.以就業意向調查為依托,探析民辦高校大學生擇業觀[J].經濟研究導刊,2013(29).
[2]李 梅,耿 艷.民辦大學生學習動機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3]魏 捷,付春新.影響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因素分析——基于西安5所民辦本科院校的調查[J].教育與經濟,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