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語文教學中的千年古訓,也是新課程改革指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所遵循的原則。知識如浩瀚無垠的大海,書多如塵沙,浩如繁星,只有教給學生在知識海洋里遨游的本領,學生才能成功到達彼岸。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激發興趣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前,只有適當創設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熱情。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把握閱讀過程的推進和強化。小學生還處于身心發展階段,其情感需要激發,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生的閱讀心態是積極樂觀的,他們在感受文本形象時,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閱讀內容,自然會為閱讀教學帶來新的生機,學生的思維獲得解放,這樣才可以引導學生去感受、去體驗,學生的情感必然會激發出來, 從而傾心去參與閱讀實踐。例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時,首先我當堂背誦毛澤東的詩《長征》,然后對學生說:
“大家了解長征嗎?誰能說一說自己所知道的長征故事嗎?長征是世界軍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奇跡,一個由偉大的中國工農紅軍創造的奇跡。你們可知道,在這個奇跡的背后,是紅軍戰士經歷的千難萬險,是無數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了解一位紅軍老班長的故事吧。”
二、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體驗
傳統的閱讀教學中一直存在“三多三少”的現象,即教師“講得多,問得多,演得多”,學生“讀得少,寫得少,練得少”。一節課45分鐘,學生讀書活動的時間不足15分鐘,大部分時間被老師的課文內容分析、講解、提問等活動所占用,教師在教學中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這種滿堂講、滿堂問的“填鴨式”的教學磨滅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和熱情。《荀子·儒效》提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這充分說明了學生自主閱讀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變“三多三少”為“三少三多”,即課堂上老師“少講,少問,少演”,讓學生“多讀,多思,多寫”。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積極自主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閱讀的理解和體驗,才能讓學生有所感悟和體會。
三、問渠那得清如許——學會質疑
新課程改革特別重視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開展研究,讓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才能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在閱讀教學中,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的閱讀往往停留在字詞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節上,得不到升華,起不到加深理解、培養思維能力、擴大知識面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一是從課題出發,抓住題眼發問。如,可以抓住《草船借箭》的“借”字發問:為什么用“借” 不用“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一句,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問:這兩個詞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為什么?從而體會人們對總理的崇敬之情。三是比較優劣,對教材的重點詞句通過比較弄清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
四、要把金針度與人——掌握技巧
知識造就人才,而獲得知識最主要途徑是閱讀。古人有“書中自有黃金屋”之說,杜甫提倡“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這些句子無不強調了多讀書的好處。因此,我們不能不深思,書海無涯,如何才能讓學生面對紛壇繁雜而又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做到會讀、精讀,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從而使學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長。因此閱讀要講究方法。同時,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邊閱讀邊動筆的習慣。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教師只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和習慣,才能使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儲備,不斷提升整體的語文素質,從而使學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毛鴻鵠.加強閱讀教學 提高語文素養[J].甘肅教育,2012(19).
[2]李桂蓮.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J].才智,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