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有效教學產生的背景出發,通過分析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現狀,提出有效性教學既要關注學生當前的發展,也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觀點。然后從提高課前準備的有效性、提高課堂實施的有效性和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三個維度提出改進措施,從而使學生獲得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和諧統一發展,進而提高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7-22
作者簡介:梁恩勝(1980—),男,河南信陽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輪機工程和高職教育。
一、引言
有效性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后,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是“教學是藝術”。但受到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因為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意識到,教學也是科學。
二、教學有效性現狀分析
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效果,包括負效、無效、低效、高效這幾個層面。通過有效性教學,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其具體表現在:第一,學生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第二,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征關鍵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是否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雖然表現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方面,但學生是否有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指標。學生的進步不能僅限于掌握知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也絕不能只靠訓練就能實現,而要靠思維過程,要靠個性化的思維。但知識轉換為解題技能是要靠操練的,這種操練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提高學生的解題技能和學業成績,同時也會壓抑人的創造性、想象力。所以,要把握好操練的“度”。任何一個有效教學方法必定要促進學生當前的發展,同時對學生長遠發展更要有所影響。而傳統教學太注重當前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而有效性教學既要關注學生的當前發展,也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三、教學有效性改進措施
1.提高課前準備的有效性
(1)提高教師備課的有效性。備課強調獨立鉆研、自主備課與合作研究、集體備課相結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讀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內涵,自主備課時還要考慮到適合任教班級學生學法的研究與設計。在此基礎上,帶著自己的思考,加強同教研室教師的集體備課,共享收集的教學資料,擬定教學的重難點和訓練點,商討高效的教學策略。做到自主備課與集體備課的有機結合,能切實提高程序預設的有效性,為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奠定堅實的基礎。
(2)提高學生預習的有效性。一直以來,課前預習這個環節最易被很多高職教師忽視。沒有學生高質量的預習準備,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課堂教學。實際教學中,尤其是高職執教者應該教給學生一些預習的方法,如“不動筆墨不讀書”,并通過課堂反饋提高預習質量。二是有針對性地設置某些預習題,讓學生提前進入學習狀態,節省課堂上寶貴的時間。三是進一步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教學即可以從預習入手,以學定教。四是指導學生學會采用不同的方法,搜集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資料。既有助于學生學習時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與運用能力。
2.提高課堂實施的有效性
教學準備工作只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能駕馭課堂,使教學內容精彩地呈現,才是關鍵所在。在課堂教學中,應把握住以下幾個元素,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1)教學目標。首先,教師應有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目標應根據教情、學情正確定位,三維一體的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所側重。其次,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動態發展恰當地調整預設目標和生成新的目標,預設目標和新目標應有所側重。最后,教師應主動對目標的達成度進行自我評估。
(2)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同時教師也是自我專業成長的主體。課堂中教師應正確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角色。
(3)教學結構。有效的課堂教學結構應是線性教學設計和組塊教學設計的有機結合。前者代表傳統的教學設計觀,以教師的教為出發點,以教學主線為軸貫穿全課,教學設計嚴密,教學步驟細致具體,師生的教和學較多地受制于預設的教學方案。后者代表現代的教學設計觀,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以“模塊”(或言之“任務”)來組合構建課堂,一堂課可能是“多塊”,也可能只是“一塊”,更體現一種主題學習的風格,凸顯課堂中師生的交往互動,凸顯課程資源的創造性開發及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
(4)教學方式。傳統的課堂往往只注重教師教法的研究與選擇,有效的課堂教學包括教師科學地教與學生科學地學的兩重標準。我們在不放棄一定范圍內的傳統教學情況下,積極倡導理實一體的項目化教學,它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其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進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5)教學資源。有效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教學資源包括文本資源(教材資源與擴展閱讀資源)、媒體資源以及人的資源(主要指師生的資源)。課堂中教師應重視師生共有資源的開發,更應重視開發教師自身的資源。
3.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教學評價主要是指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的一系列價值判斷,一方面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整學習方向的一種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促進教師自覺形成教學內省力的一種方式。教學評價行為應該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而不僅僅是在教學活動之后的一個教學反思。
四、結束語
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的教學活動,都可以稱之為“有效教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雙邊活動。與課堂教學“有效性”相對應的是課堂教學的“低效或無效”。“無效”“低效”都是相對有效教學而言。更進一步來說,“無效”“低效”也可以說是不需要教師教,學生也能理解的知識,教師徹底失去作用。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是高職院校課堂教學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學的關鍵。沒有參與就沒有教學,因而在教學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課堂上精神飽滿,通過動手,動眼,動口,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從而使學生獲得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和諧統一發展,提高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謝智娟.參與式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08(11):141-142.
[2]唐 勇.論教學交往的有效性[J].中國教育學刊,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