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課程,數學作業設計也有了新的改變。本文主要就小學數學作業的一些弊端及作業設計的有效性進行分析,使作業形態從封閉走向開放,作業方式從單一走向多元,作業設計走上“輕負高效”之路。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4-25
作者簡介:王智科(1977—),男,甘肅靖遠人,甘肅省靖遠縣紡織希望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
一、小學數學作業的現存弊端
1.目的比較單一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老師布置作業的目的就是鞏固課內所學的數學知識,通常情況下,老師布置的作業量比較多,無法拓展學生的視野,這樣,學生會認為老師布置的作業十分無趣,因此,在做作業方面大部分學生也是被動應付,作業成了他們的負擔。
2.內容比較單一
在小學階段,數學作業經常會有很多口算、筆算等練習,內容十分單一。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老師也只是讓學生機械、重復地訓練以此來鞏固所學知識,學生疲于應付,毫無探索欲望。因此,這種形式的作業反而會制約學生的思維發展,不利于他們的學習。
3.作業布置比較隨意
在應試教育形式下,部分老師布置作業比較隨意,常常占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布置比較多的數學練習,作業量比較多,這樣并不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
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在新課程背景下,老師應該轉變陳舊的作業設計觀念。在作業設計方面,老師設計的作業形式要從封閉走向開放,作業的方式要從單一走向多元[1]。與此同時,老師在作業設計中也應該正確把握作業設計的“三個度”:合理設計作業的難度;合理控制數量限度;有效把握時間限度,讓作業設計走上“輕負高效”之路[2]。
1.要設計童趣性作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老師要設計一些童趣性的作業,從而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小學階段,小學生比較好動,他們對很多新穎生動的事物容易產生興趣、老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年齡和他們的生活經驗來設計一些讓學生感興趣的作業,學生如果對作業產生了興趣,那么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做題學習,迅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2.設計探索性作業,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
老師要設計一些設計探索性作業,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老師可以將教材內容與學生所學數學知識相結合,設計一些探索性作業,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拓展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讓他們積極主動思考學習,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讓學生在學習中成為一個探索者,以提高他們的數學綜合能力。
例如,在學習“角的知識”時,老師可以設計一個問題:在一個梯形中, 增加一條線段后,圖形中有幾個直角?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索。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有不同的答案:有的說是4個直角,有的說是5個直角,有的說是6個直角。不管什么答案,學生都有一個共同認識,即知道了什么是直角,對直角的認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還比如在小學生學習軸對稱圖形后,老師可以設計以下作業:讓學生利用各種工具,結合所學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自己設計一些軸對稱圖形。最后,學生都非常積極地把自己的作品帶到學校,有的學生設計了陶瓷,有的學生設計一些剪紙等各種作品。但不管怎樣,每個學生的作品都是軸對稱圖形,這樣的作業設計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更愿意學習研究,也提高了數學的教學效果。
3.設計生活性作業,讓學生成為知識的實踐者
老師要設計一些生活性作業,讓學生成為知識的實踐者。作業的設計方面要有實踐操作性,讓學生在生活中也能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要讓學生的作業只是局限在課本上。俗話說“實踐出真知”,數學與我們的實際生活也是緊密相連,老師設計生活化作業,可讓學生學以致用。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背景下,老師應該設計一些有效性的作業,不斷創新和探索作業的內容、形式以及評價方式,讓作業的內容更加豐富,作業的形式更加多元化,讓整個作業的設計走上“輕負高效”之路,這樣,學生在快樂輕松中能有效的學習,有利于提高他們數學的綜合能力,從而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呂生同.優化作業設計提高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3):195-196.
[2]陳忠業.優化作業設計,提高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J].教育觀察(中下旬刊),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