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實習既是影響師范生教學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本文結合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針對心理學專業在教育實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增加實習基地、調整教學計劃和建立高效合理的評價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幾個解決措施,以期提高心理學專業師范生教育實習的整體效果。
關鍵詞: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培養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 收稿日期:2016-08-02
作者簡介:王建英(1974—),內蒙古烏蘭察布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職業背景的專業性學位,主要培養面向基礎教育及其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層次人才。對于教育碩士的培養,一些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謝明等人[1]從培養模式的課程優化設置;模式選擇及模式評價;模式培養水平的衡量尺度等幾個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見解;李子江等人[2]從培養目標角度研究得出結論:受教育學碩士培養模式定勢的影響,當前我國教育碩士的培養不同程度地存在向教育學碩士趨同的傾向。為了凸顯教育碩士培養的應用性、實踐性特色,必須正確認識學術性與實踐性之間的關系,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學位目標定位;加強教育碩士課程的實踐環節,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教學體系。
1.提升培養質量的措施
作為從事教育碩士教學管理工作者,在具體培養和管理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對于目前教育碩士的培養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進行教學改革,具體措施如下。
(1)課程學習與小論文相結合。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是以課程學習為主。因此,在專業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專業知識掌握的深度,應該在考核環節進行改革和完善,目前的考核方式基本是采取考試,以試卷的形式考核,這樣對知識點的考查不是系統和完整的,如果采用寫一篇關于本門課程的一篇小論文,更能加深對知識理解的完整和深入。
(2)培養目標與學位論文相融合。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目標是培養具有現代教育理念、較高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從事中小學基礎學科教學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高層次人才。因此,在學位論文的要求上應適當低于學術型碩士,但目前的培養方式是學術碩士的學位論文是抽審,而在職碩士是全部外審,而且查重率的合格標準與學術碩士相同,也就是說在學位論文的要求的形式上,教育碩士的要求更嚴于學術碩士。另外,教育碩士的科學研究活動也是為學位論文的撰寫提供保障,應體現在教育碩士研究生整個學習過程中,課程學習要同科學研究相結合。
(3)提高學習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注重提高學習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加強實際教學過程的鍛煉,及時把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再利用在實踐中的經驗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以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為例,心理健康教育碩士應具有扎實的心理學或教育學理論知識,經過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培訓,能充分掌握和運用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與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為主要教育任務。因此,在對教育碩士的考核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實踐環節的考核。
(4)構建科學合理的實習效果評價體系。應該針對教育碩士專業實現構建一套科學的實習效果評價體系。目前,大多數學校的教育實習缺乏嚴格的評判標準與合理的制度,在評價實習效果時隨意性很強。在很多學校的教育實習畢業生中,實習單位給出的優秀往往占有很大的比例,這與實際有很大的出入。基于此,應該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在這個評價指標體系中,應該包括指導教師給出的評價,實習單位對實習生的評價,實習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實習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等。
2.小結
教育碩士的培養目標必須著眼于現實需求,強調以案例教學、合作學習為主的教學方法和以行動研究、實踐教學為主的研究方法,落實教育碩士培養的宗旨,糾正學術性培養傾向。在現有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根據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特點,制訂符合現狀的培養目標,形成合理的培養模式,合理分配課程學習、實踐、論文的撰寫等各方面的比例,制訂出各個環節的合理要求。這樣才能更符合教育碩士的培養目標,才能培養出適應現代教育背景下的實用人才,更好地為基礎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謝 明.教育碩士培養模式初探[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1):55-58.
[2]李子江.我國教育碩士培養的學術化傾向及改革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0(5):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