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作學習是初中課堂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通過與他人的合作交流拓寬自己的思路,增強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如何充分發揮合作學習模式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初中數學教育工作者必須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數學;合作學習;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7-22
作者簡介:唐海峰(1976—),男,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天水中學教師,研究方向:數學教學研究。
一、當前初中數學課堂合作面臨的問題
1.學生缺乏合作意識
傳統數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對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缺乏足夠的重視。因此,學生的合作意識不強,通常在遇到問題時還是自己一個人“閉門造車”,不能與組內的其他人很好地交流想法,思維也得不到很好的拓展,學習效果自然得不到很大的提高。
造成學生合作意識不強的另一點原因則是學生沒有從合作學習中獲得有益的思維方法和解題方法。沒有學習收獲,學生自然沒有很強的合作意識。當教師要求學生進行課堂合作學習時,這樣的學習模式只流于形式,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
2.學習任務布置不合理
教師是課堂教育的主導者,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編排、教學模式的設置,教師如果對合作任務布置得不合理,很有可能降低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七年級數學上冊的“有理數”一章是學生升入初中進行數學學習的第一章,教師很有可能會考慮到學生剛剛升入初中課堂,對初中知識的理解有難度的問題,從而降低合作任務的難度。而根據現實情況我們會發現,學生在小升初的過程中,大多數已經初步適應了七年級的教材,而降低合作任務的難度則降低了學生合作探究的挑戰性,也就失去了合作學習的意義。
此外,很多教師對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缺乏科學的指導,很多學生只憑借自我感覺來進行合作學習模式的探索,在遭遇挫折后往往會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很多教師也不能很好地控制合作學習的課堂,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聊天、開玩笑,破壞了課堂秩序。
二、提高課堂合作學習的時效性的方法分析
1.劃分個性化小組,并根據合作效果定期調整
教師在劃分學習小組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性格和學習情況,合理搭配小組成員,以得到最佳的合作效果。小組成員各有各的優勢特點,教師在進行成員的搭配時要促進學生的優勢互補。例如,將幾何立體感強的學生與擅長數理計算的學生搭配到一起,將擅長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強的男女生進行搭配,以提高合作效率。
此外,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習小組的合作學習情況,在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一段時間后,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調整。可以通過建立測評機制的方式來對劃分前和劃分后的小組成員學習情況進行考察,逐步改進不足之處,成立合作效果最佳的學習小組,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
2.合理把握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準確地把握學生合作探究的時間。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勾股定理”一章為例,勾股定理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重要理論,其相關內容較難,學生難以獨立完成預習和理解的學習任務。但勾股定理對學生以后的學習至關重要,所以教師要給學生預留充足的合作學習時間,使得學生加深對勾股定理相關內容的理解,提升自我的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另外,教師要科學地控制課堂秩序以及課程進度,以免浪費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合理布置合作學習任務,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提供科學指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布置教學任務,充分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優勢,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九年級上冊“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入研究教學目標,準確掌握教學內容。在布置小組任務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現實生活,充分利用現實生活的相關題材,設計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探索適合自己小組的合作學習方法,創新合作學習方式,同時對有偏差的合作模式予以糾正,幫助各學習小組找到適合自己的合作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劉艷麗.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設計研究[J].新西部(理論版),2013(10).
[2]郭聰聰.初中科學課堂開放教學的實施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