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職業教育應該是人的教育,人的終身發展教育。在進行職業技術技能教育的同時,更要以人文關懷的精神,關注學生的人性發展,進行精神塑造,學會自我學習,學會認知、自我修養和自我完善,通過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載體來實現“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育人目標。
關鍵詞:高職教育;人文關懷;道德;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7-21
作者簡介:李新華,男,陜西漢中人,副教授,漢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
高等職業院校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突出的是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職業發展能力。但是一些學校過分強調掌握技能,片面增加實訓實習,縮減文化基礎課程,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脫離培養目的“育人”這個根本的共性任務。朱镕基總理當年為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題詞“不做假賬”,那就是在告誡學子們既要會做事,也要會做人。
為了實現這個根本任務,我們在職業教育過程中,應該以人文關懷的精神,關注人的發展,實施人文教育。
第一,高職教育的人文關懷要做到關懷人性,發展人性。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重視人的道德修養,提倡德治,重視禮儀,積極進取,堅忍不拔,敬老養老,勤儉持家,主張通過修養成為高尚的人。這些熔鑄了民族精神、千百年來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和行為,是民族文化的經典,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所以職業教育的德的教育就應該從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中汲取營養,讓學生認識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拋棄那些為人類所不齒的腐朽思想,做一個真正的陽光一樣的人。目前,一些學校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語文、中國傳統文化等等課程,就是提倡人性關懷的范例。
第二,是要“強筋壯骨”,固本立人。當代一些學生群體中嚴重存在重利輕義、重物輕人、缺乏思想、精神蒼白的現象,這十分可怕。在職業教育中,中華文化最寶貴的精神和智慧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中華文化的自然精神,講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指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中華文化的奇偶精神,提出陰陽五行、對稱互補理論,具有深刻的辯證思想;中華文化的匯通精神,提倡兼收借鑒,共同發展,是一種胸懷開闊的開放精神它們可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些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在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結構中,不能缺少中華文化和精神的內容。筆者所在學校目前正在開設職業人文課程,這是一門綜合人文教程,教學內容包括中外古今優秀文學作品選講、美學基本原理、中國傳統文化、應用文寫作、職業禮儀、學校所在本地的地理人文風俗歷史。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實踐,旨在使學生的認知、情感、倫理、審美、身心諸方面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觀察、思維、想象、行事、協調能力,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健全完善的人格。高等職業教育就是要讓學生站得起,站得住,站得直。
第三,就是要授之以漁,學會發展。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要具有較高的人文和科學素養,要了解文、史、哲等人文基礎知識,了解基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掌握心理、生理、數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知識,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所以,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思考能力是高職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要通過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提高自我修養和自我完善的方法,培養自學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授之以漁”。
在教育實施和載體方面,教師要教會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自主學習方式,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館等公共資源,最大限度地發展課堂學習成果,利用學校的一切教育資源和形式,如校報、團刊、系部刊物、校內廣播電視、校園網、系部及各職能部門網站和宣傳櫥窗等,讓學生沐浴在文明和諧、昂揚向上的氛圍中。
提升學生素質的任務不僅是素質類課程的首要任務,專業課和實訓實習教學過程中也要體現人文教育的內容,完善校園文化活動設施,增強學生對校園文化環境的認同感,營造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環境,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學習。同時,大力開展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把參加社會實踐、社團活動、體育活動和校園科技文化活動以及各類競賽活動等納入文化素質教育體系,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活動中,學生形成相互教育、相互激發、共同提高的氛圍,促進學生行為修養、正確價值觀和責任意識及人文精神的養成。
參考文獻:
[1]李海英.對高職教育中人文關懷缺失問題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Z1).
[2]張豈之.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