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打造高效的高中歷史課堂,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上進行積極探索,有道是“思起于疑”,教學的過程本身就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質疑問難仍然是歷史教學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歷史;問題;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4-25
作者簡介:劉 群(1982—),男,江蘇淮安人,中小學一級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中歷史課堂的優化。
一、一問——懸疑導入,投石激浪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新課導入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往往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巧妙地把握和運用好導入方法,就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歷史課的導入方法有很多,懸疑導入是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當中有一課“祖國統一大業”,從時間跨度也好,歷史事件也好,教材內容非常豐富,怎樣讓學生在歷史風云當中把握重點,加深記憶,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呢?經過反復醞釀和思考,我在課堂教學導入部分沒有直接進入歷史事件和主題,而是從一枚小小的郵票導入?!跋矚g集郵的同學可能知道 ‘祖國山河一片紅’的郵票,一張8分錢的郵票現在竟然價值數百萬元。在這張郵票上,祖國山河唯一一個省份不是紅色的,誰知道這個省份是哪里?”通過這個有些神秘的郵票導入,由設置的一個懸疑引出臺灣問題,從鄭成功到施瑯,再到國共兩黨的斗爭與合作,然后是“一國兩制”“九二共識”,香港、澳門回歸……通過一張小小的郵票先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引入正文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有效的問題導入,猶如投石激浪, 瞬間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探究和尋找問題答案,引導學生漸漸深入到歷史學習中去,從而提高歷史課堂效率。
二、追問——設題求解,追本溯源
學習源于疑問。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準確把握教材,圍繞知識點精心設計問題,以問題作為推進課堂教學的契機,設題求解,利用問題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步步深入,追本溯源。從問到答,從疑到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枝葉再到根本,一堂歷史課就能在問題的分析和解答中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在教學“開辟新航路”一課時,我根據教材的關鍵節點設計了幾個問題, 讓學生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學習?!皝啔W大陸東西之間很早就開始了溝通交流,早在15世紀就有人開始從海洋上探索新的交通途徑。最早在海洋上開辟新航道經歷了哪些磨難呢?開辟新航道又有什么重大意義呢?”“新航路的開辟,給世界帶來了什么影響?”這一連串的問題猶如彩線串珠,步步追問,層層深入,讓整個課時環環相扣,精彩紛呈,學生學習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枯燥,在探究和思考中得到知識和快樂。
疑問是思維的出發點,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用問題吸引學生的興趣,從問題的解決中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愉悅,就能有效引發學生的主動思維,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
三、再問——延伸拓展,一隅三反
歷史教材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些曾經發生過的“例子”,我們開展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從這些歷史事件中“悟”出真理。更重要的是對歷史的梳理和總結,是得出結論和發現規律,是認知上的升華。所以說,在一堂歷史課就要結束的時候,適當地留給學生一個問題——“再問”,對鞏固和提高教學效果大有裨益。
歷史知識既具有客觀性,又其有主觀性;歷史教材同樣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由此可見,歷史教材不是鐵打的真理,也不一定就是真實歷史的再現,只能說是編寫者對歷史的解讀,所以需要質疑。比如,在進行“辛亥革命”一課教學時,課程最后我就以“辛亥革命勝利了嗎”“辛亥革命失敗了嗎”“你怎么評價辛亥革命?為什么?”作為課后作業,讓他們通過自己查閱史料,了解史實,自己去思考和總結。采用課后再問的教學方法,顯然對促進學生更深入、更全面學習歷史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因此,每一節歷史課結尾的總結和拔高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恰如其分的“問號”,在對教學內容做精準總結的同時,進行延伸拓展,從而引導學生從歷史的表面,更進一步、更深一層地來思考和探究,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一隅三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藍新盛.高中歷史新課程中問題教學策略的探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
[2]陸彩同.高中歷史教學的優化策略探討[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 2014(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