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新媒體的發展又掀起了傳播的新革命。新媒體時代下,高職院校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既為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機遇,又使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本文通過分析新媒體時代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探討了如何有效開展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克服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難,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職學生;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5-03
作者簡介:孫春華(1977—),女,湖南常德人,助理政工師,本科,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時代,顧名思義,即與傳統的媒體時代有所區別。新媒體以傳播速度快、靈活多樣、即時性著稱,是動態的媒體形式。新媒體改變了傳統的信息生產和存在方式,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并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及生活方式。新媒體時代下,高職學生作為個體必然受其影響,各種文化與思想的碰撞也對其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新媒體猶如一把“雙刃劍”,挑戰與機遇并存。
一、新媒體時代內涵
“新”與“舊”相比較而存在,新媒體也是如此。1967年,美國人戈爾德馬克首次提出新媒體的概念,他認為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在現代化科學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借助移動通信技術、數字技術及網絡信息技術等形成的新型媒體形式。該概念仍然適用于當今社會,只是外延有所擴大。如今,新媒體的形式包括數字圖像、數字雜志、移動電視等。
當今社會出現了社會網絡化和網絡社會化的發展趨勢,使得新媒體不僅在其傳播領域內產生影響,其影響現已波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新媒體改變著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帶領人們進入新媒體時代。
在新媒體時代下,人們擁有更多選擇的自由,接收到更多信息,人類意識形態中的社會結構正以數字化形式展示出來,虛擬社會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存在與傳播方式,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
二、新媒體時代特點
1.信息傳播全面覆蓋
新媒體時代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信息與資訊傳播渠道的全面覆蓋。伴隨著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互聯網和掌上媒體正成為大多數人尤其是青年群體獲取信息和資訊的首要渠道。從載體上說,臺式電腦、筆記本、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數碼產品正全面壓縮傳統的電視、報紙和雜志生存空間;從形式上說,微博、微信、電子報紙雜志、訂閱新聞、網絡論壇等,覆蓋了從整塊新聞到邊角花絮全部具有新聞和傳播價值的信息資訊來源,為人們提供了無窮無盡的組合形式,且無論個體選擇整段時間瀏覽資訊還是利用坐車走路的零碎時間快速掃視新聞,新媒體都能夠提供相應的手段,可以說,無論是從工具還是從時間上,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都實現了全面覆蓋。
2.個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地位發生根本變化
新媒體時代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傳遞的雙向性。由于技術手段的限制,以往的媒體主要以單向傳播為主,個體主要是信息的接收者,很少有機會能夠向媒體反饋自己的意見和觀點,而少數這樣的反饋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基本不具有時效性。新媒體在互動性上的優勢主要在于個體能夠通過評論、吐槽、轉發、點贊、訂閱等多種手段,及時將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反饋給媒體。而大量這樣的信息反饋,甚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某個媒體發布主體的格局和走向,尤其是個體的訂閱數量直接倒逼媒體方加強市場研究,掌握業務對象的喜好,及時調整自身提供的信息種類和方式,以爭取盡可能多的客戶。同時,當前個體能夠輕松通過微博、微信、個人公眾號和其他方式在網絡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加上對網絡信息的轉發,客觀上使得每個個體都成了一個媒體發布主體,盡管大多數個人的信息傳播能力有限,但也存在少數網絡名人、知名大V這樣擁有數以萬計甚至數以百萬計粉絲的信息源,加上網絡用戶龐大的群體基數,這種個體信息傳播的方式現已成為足以與大型媒體平臺相抗衡的網絡力量。
3.輿論陣地競爭更加激烈
新媒體時代的上述特征為思想道德教育帶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題,就是新媒體時代面臨著與輿論陣地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以往的宣傳教育只需占據電視、廣播、報紙、雜志幾大主流平臺即可,當下的思想教育則需要我們在互聯網不計其數的信息發布平臺中,牢牢占據一定的位置,不但要能夠發出自己的聲音,更要保證發出的聲音能夠傳到教育對象耳中。同時,從近年來網絡信息造謠案件頻發的情況來看,我們還面臨著來自違法違規媒體平臺和傳播虛假信息行為兩方面的挑戰。
三、新媒體時代格局對高職學生思想教育的影響
1.新媒體對思想教育形式的影響
高職學生作為青年人群體的組成部分,擁有與全體青年人同樣的共性特征,即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旺盛,樂于發現和接受新觀念、新想法,對生活、娛樂信息、突發事件、自然災害等方面的信息更加感興趣,而對政治、社會、教育方面的信息較為淡漠。新媒體能夠在最大限度上滿足青年群體對信息的偏好,更有甚者,網絡上各種八卦新聞、小道消息、獵奇傳說等內容的信息對青年人的這種偏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青年人的這種好奇心理顯然不能以強制手段加以改變,否則必將激起青年群體對思想道德教育的反感和抵制。如果我們仍像以往那樣以簡單、呆板的形式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可想,這樣的宣傳內容必定會立即被網絡信息的洪流所淹沒。
2.新媒體對思想道德教育定位的影響
如上文所述,新媒體時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個人的媒體化。作為社會新生力量,高職學生參與信息傳播的意愿十分強烈,希望能夠在接收信息的同時,使自己的想法和觀念得到他人的重視。這就需要我們不再簡單灌輸思想教育內容,擴充高職學生反饋的渠道,并對這種反饋行為給予進一步反饋,使他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個人價值觀念得到了尊重,從而增強他們參與思想道德教育的意向。
與此同時,也應當看到,與新媒體時代一同成長起來的當代年輕人,他們從小接收信息的渠道、思維成長的方式、看待問題的廣度和深度都與老一輩之間存在極大的差別。總的來說,今天的年輕人比他們的長輩顯得更加“早熟”,對信息的掌握和運用也更加熟練。雖然在社會閱歷方面可能有所欠缺,但我們不能否認當前青年人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以往那種以長輩的身份高高在上開展教育的模式顯然無法獲得今天青年群體的認同,只有雙方處于平等地位,教育才能實現預期目標。
3.新媒體對信息管控工作的影響
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是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但這種自由必須在守法的前提下才能得到保護。這是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我們所面臨的一大問題。由于新媒體時代信息發布和傳播的便捷性,以及部分社會公眾對法律常識缺乏了解或別有用心,導致當下網絡信息與資訊充斥著大量虛假信息,其中既有因為不了解情況造成的錯誤,也有刻意歪曲、隱瞞、捏造事實而形成的假新聞和謠言。這些虛假信息由于其話題的轟動性、偽裝的隱蔽性,以及故意迎合部分人對社會心懷不滿的現實性,很容易形成大范圍傳播,并且造成很強的社會效應。
對于缺乏社會閱歷和辨別真偽能力的高職學生而言,這些虛假信息很容易乘虛而入,扭曲他們對國家、對社會的認知,激發他們盲目從眾的心理,甚至走上妄議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歧路。他們喪失了獲取信息時所必需的求真理念,陷入了錯誤的思維方式難以自拔,習慣于對黨和國家政策起到的積極作用表示否定,對社會中存在的部分問題無限夸大,以偏概全,喪失愛國主義精神。如何消除網絡虛假信息的惡劣影響、塑造高職學生堅定、客觀的思想觀念,是我們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必須解決的問題。
四、新媒體時代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分析
在新形勢下正確處理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事關新一代青年未來的發展。新媒體時代對高職學生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應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開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1.以人為本,轉變教育觀念
新媒體時代最顯著的特點是個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因此,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避免出現過去工作中出現的“滿堂灌”模式,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并利用新媒體交流工具創新交流方式,適時更新教育內容,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改善與學生的關系,使得思想教育工作在更和諧的氛圍中展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2.優化信息環境,加強輿論引導
新媒體所帶來的信息多樣化,對高職學生也產生了沖擊。優化新媒體的信息環境離不開社會各個方面的通力合作。政府應建立起完善的監督體系,對網絡上不實信息、不當言論加強監管,營造健康和諧的新媒體環境。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致力于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及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
3.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時俱進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要求。在當前的新媒體時代下,高職學生強調個性自由,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陳舊且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育活動。當前,應從實際出發,結合高職學生的受教育情況、價值取向,有針對性地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積極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新媒體時代為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優化的手段與方式,同時也面臨多種文化的嚴峻挑戰,高職學生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唯有把握新媒體時代的特點,根據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切實發揮新媒體的作用,才能避免學生受到消極文化的沖擊,從而努力營造和諧穩定、舒適文明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高鐵黎.新媒體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1(12):202-203.
[2]趙 敏.新媒體視閾中的大學生道德教育創新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3]于運國.文化交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4]馮秀云.網絡信息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5]楊程茵.網絡環境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衡陽:南華大學,2013.
[6]付 艷.提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