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起源于中世紀的歐洲,其興起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城市和商品經濟的大發展,王權和教權發揮作用的需要,東西方文化的互動交流,基督教的影響,都是其興起的因素。早期大學與教權、君權有著重要的聯系,它們開創了現代世界的大學傳統,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本文從大學的構成、社會背景、早期狀況等方面,對歐洲大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大學;中世紀;歐洲
中圖分類號:G649.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4-27
作者簡介:高 悅(1991—),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歷史學院世界史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
11至15世紀的歐洲正處于深刻變動時期。城市的興起,十字軍東征,東西文化思想的碰撞,加之以古希臘羅馬文化和基督教的影響,復雜的歷史背景孕育出了最初的大學。
作為高等教育機構的大學是中世紀歐洲的產物,12世紀晚期至16世紀早期的歐洲見證了大學的誕生和發展。從最初的大學到近代大學,再到現代大學最終成型,期間經歷了800多年的歷史變遷。
盡管早期大學興起于人們所謂的“黑暗時代”,但是它已具備了現代大學的基本結構和某些特征。近代大學和現代大學發揮的作用、遵循的規則和目標,都能追溯至中世紀的傳統。
“西方大學的產生是人類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標志著教育的繁盛,是中世紀全盛文明時期精神文明發展的輝煌篇章。”梳理歐洲大學的發展脈絡,特別是中世紀歐洲大學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一、何謂“大學”
1.“總學”(Studium generale)
大學興起于意大利和法國的某些市鎮。然而中世紀的大學并不能等同于現代的大學(Universities)。中世紀的大學在產生時的正式稱呼是拉丁文Studium generale,即“探索普遍知識的場所”的意思。Studium是指一些有組織的學習團體的聚集地,generale指這個聚集地不僅招收當地的學生,還吸納其他地方的學生就學,這體現了地域的廣泛性。
2.“教師和學生團體”(Universitas)
Universitas是拉丁文“行會”的意思。行會即同一手工業或商業的從業人員為了共同利益組成的行業內部組織。每個行會都有各自從事的領域和行業規范。
教師和學生按照行會的方式建立起他們自己的組織,形成了進行教學活動的合作性質的團體。后來這種團體逐漸獲得了各種特權,得到了宗教和世俗社會的認可。
學者W.魯迪在《歐洲的大學1100-1914》中對最初的大學有過明確的解釋:“……雇用正規的教學人員,提供高等教育研究的課程……授予成績證明和普遍認同的學位證書和文憑。”
通常人們稱大學為“Studium generale”和“Universitas”。在早期,更為普遍的叫法是后者而不是前者。直到13世紀末期,“studium generale”才獲得了法律地位。
二、大學興起的社會背景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最初的大學產生于12世紀,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其產生的時間更早一些。大學的興起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城市和商品經濟的大發展
11世紀以后,歐洲社會逐步邁入了穩定發展階段,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歐洲城市開始了新一輪的復興。以工商業為中心的城市的興起和發展促進了歐洲文化向世俗化方向轉變,出現了許多世俗學校。最好的幾所新學校都在大城市,學生和教師的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其中的一部分在12世紀便發展成了大學。
城市的發展促進了一個新的階層——市民階層的興起。中世紀早期,文化教育一直為基督教會所壟斷,其所教授的文化知識已經難以滿足從事商業貿易的市民階層了。因為讀和寫是教會的專利。但是對于商人來說,讀和寫是從事經濟活動必需的手段,所以市民階層渴求新的教育方式。
2.王權和教權發揮作用的需要
在中世紀,教權和王權的斗爭從未中斷。而教育發展和文字的使用對于王權和教權發揮作用有著重大影響。隨著政府機構的不斷擴展和完善,政府的檔案數量急劇上漲,如稅務記錄、政府令狀、司法檔案、財產契約等。權力的效忠也不再依靠下級對上級的忠誠來保證,而是由理論、檔案、契約來維護。比如,為保證教皇的權力而制定教會法案。
歷史學家麥克爾·克蘭契曾說:“這種從記憶到文字記錄的變化導致行政和其他社會組織發生變化,同時也使得人類對待自己的經驗方式開始走向更有邏輯性和系統性的方向。同時,青年人也越來越認識到即使不通過武力也能獲得權力,通過教育獲取知識也能進入政府和教會。隨著王權的擴張,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3.東西方文化的互動交流
盡管11世紀末至13世紀末的十字軍東征給東西方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是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就相當于為歐洲人打開了一扇通往東方的大門,它開闊了歐洲人的眼界,西方學者開始接觸到拜占庭保留下來的古希臘羅馬文化和埃及、西亞的文化。
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再征服運動中,基督教的卡斯提爾王國收復的穆斯林的一個城市托雷多后來發展成為學術中心,阿拉伯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在此碰撞交流。
“中世紀的歐洲正是由于同伊斯蘭國家的接觸,才從早期的觀點過渡到一個比較富于理性主義的心理習慣。”12世紀時阿拉伯的科學和哲學著作就是在托雷多翻譯成拉丁文,豐富的著作和文化思想吸引了大批西方學者。
此外,還有西西里王國的首都巴勒莫,有著“三語之城”的美譽。在這里,聚集著穆斯林、拜占庭人、猶太人、拉丁人。
巴勒莫和托雷多一樣也是學術著作翻譯中心,翻譯家們源源不斷地把古希臘和阿拉伯學術著作翻譯成拉丁文,供歐洲學者進行研究。新知識不斷涌入歐洲,帶來了學術的復興,舊的教育體系受到沖擊,促進了中世紀大學的誕生。
4.基督教的影響
公元前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在曾經輝煌壯麗的羅馬疆土上涌現出一個個蠻族王國,無數宮殿、城市和港口被摧毀,古希臘—羅馬文化遭遇劫難,而基督教則被保留下來,教士成為當時唯一一批掌握文化知識的人。在日益混亂的社會狀態下,屬于文化階層的基督教會承擔起了教化日耳曼蠻族的職能。而在羅馬帝國不斷衰落的時候,教會也承擔起了部分政治的功能。
“這個新文明的養育之母便是基督教會……基督教的歷史性任務,便是為所以維持社會秩序的非與人性相投之戒律”“重建人格和社會的道德基礎”“馴服并啟發野蠻和墮落的人心”“鑄造一個統一的信仰帝國”。自然而然,教會就在西歐文明重建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
可以說,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機構產生于教會。教會最初為了培養教士建立隱修院,為了學習研究,教士們為研究圣經抄錄大量古希臘羅馬文化著作。隨后產生了附屬于教會的學校,早在大學產生之前,這些教會學校就遍布歐洲各地。
隨著教會學校逐步向世俗開放,其所教授的知識已經不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新的教育形式——大學,在教會學校的基礎上誕生了。一般認為,中世紀許多大學都是由教會學校發展而來的。
三、早期大學的情況
一般認為,最早的大學誕生于意大利地區。在12世紀,薩萊諾大學的醫學、博洛尼亞大學的法律、巴黎大學的神學享有極高的聲譽。
1.大學與教權、君權的關系
為了獲得自治,反對當局權威對大學的直接控制和橫征暴斂,大學時常與教皇和君主生沖突。雖然大學位于一個特定的城市,但是它拒絕服從當地的管轄,要求多方面特權。
為了獲得這些權利,大學運用了兩種策略。一方面,基于大學是城市財富和地位的象征這一事實,大學通過罷課來向當地施加壓力。另一方面,大學通過尋求教皇或皇帝的支持來獲得普遍的權利。如1213年羅馬教皇授予巴黎大學罷課權。
教皇和皇帝是否支持大學取決于大學是否順從教權和世俗權力。然而,教權和世俗君權時常發生沖突,1224年的那不勒斯大學是第一所由帝國頒布法令建立的大學。那不勒斯大學的成立是為了對抗親教皇的博洛尼亞大學。這使得大學在兩股強權之下有充分的討價還價的權利。
在多數情況下,教皇頒布詔書授予新舊學校官方認可的“大學”稱號,直到15世紀末和16世紀早期,整個歐洲地區的學校通過教皇諭令來獲得“大學”稱號已經形成規范。隨后,由于宗教和政治的變化,除了個別天主教國家外,大學的授予已不再是教皇的特權。
自從19世紀,特別是19世紀以來,universitas litterarum這個詞變為了“大學”的官方定義。此外,教皇諭令被政府的特許狀所取代。
2.大學的“國際性”
與中世紀社會四分五裂的政治狀態相反,大學發展成了一個國際的、超國家的組織。共同的語言(拉丁語)、共同的教育課程、共同的組織形式創造出了國際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各個大學的教師和學者可以自由交流,享受同等的權利和義務。各種各樣的中世紀大學不只是特殊的教學機構,它們都是這個超國家的知識共同體的成員。它們致力于知識的培養,享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治權。
綜上所述,早期的大學脫胎于中世紀時期,盡管它不能等同于現代的大學。“歷史的延續性不能切割。它們開創了現代世界的大學傳統,這種共同的傳統屬于我們今天所有的高等教育機構,既包括那些歷史最為悠久的大學,也包括新建大學,所有的大學人士都應該了解并且珍惜這種傳統。”作為現代大學的源頭和基礎,中世紀大學的產生不僅是教育史上的重大突破,它所體現的崇尚自由、獨立自治的學術傳統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劉明翰,陳明莉.歐洲文藝復興史:教育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A.B.Cobban.The Medieval Universities:their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M].London:MethuenCo Ltd,1975.
[3]Willis Rudy.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A History[M].Teaneck: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1984.
[4]裔昭印.世界文化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W.C.Dampier.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Philosophy and Relig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48.
[6](美)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信仰的時代[M].臺灣幼獅文化公司,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
[7]Charles Homer Haskins.The Rise of Universities[M].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