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社會主義是十九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要成果之一,社會主義國家在創建過程中,以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本質特征為出發點,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豐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內容。本文通過研究社會主義國家在歷史發展中的經驗及教訓,以此為借鑒,在中國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通過對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分析,解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系,驗證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成果。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承科學社會主義的內涵,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的外延,豐富科學社會主義的內容。這是中國發展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是科學社會主義實踐的成功典型。
關鍵詞:科學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系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7-13
作者簡介:黃炳生(1968—),廣西南寧人,本科,廣西北湖工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研究方向: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思想史。本文榮獲“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暨中共南寧地方組織成立90周年論文征集活動”優秀獎。
一、科學社會主義的內涵及發展
科學社會主義是相對空想社會主義而言的,其作為馬克思主義成果三大組成部分之一,主要內容包括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制度等論述。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繼承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其歷史來源主要為以黑格爾及費爾巴哈為代表建立的德國古典哲學;以亞當·斯密及大衛·李嘉圖為代表建立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以圣西門、傅立葉及歐文為代表建立的法國空想社會主義。
認識科學社會主義,其核心在于認清及把握其本質特征和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相關學者指明,科學社會主義有以下幾點本質特征:一是用無產階級專政代替資產階級專政;二是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所有制關系;三是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四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五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六是實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七是堅持獨立自主與和平外交的原則;八是依靠共產黨領導。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是驗證其科學和正確的標準,而基本原則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核心基礎,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踐行。其基本原則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系統闡述,是指人類社會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進化和發展是一個客觀的歷史過程,其目標是人類的解放。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不斷向社會主義發展,是由無產階級推動的社會進化與發展的進程,無產階級經過長期的斗爭實現建立和鞏固國家政權,才能逐步建成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任何社會主義都必須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基本原則,脫離了這些特征和原則就是與社會主義相違背的形式。在歷史發展中,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對國際社會和人類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尤其是指導了無產階級作為政黨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恩格斯指出:“要使社會主義變為科學,就必須首先把它置于現實基礎上。”歷史上一些國家根據發展需要,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政治指導,結合本國國情進行了社會主義實踐和改革,陸續加入社會主義國家行列。
二、中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踐行科學社會主義觀的歷史經驗及教訓
19世紀末,隨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的迅猛傳播,許多國家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的弊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設想為未來社會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有著光明的前景和強大的生命力。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轉變為實踐,指導著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從一兩個國家開始,逐步發展成為許多國家相繼步入社會主義陣營,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伴隨無產階級革命的推動和影響,其力量不斷壯大,20世紀時社會主義國家曾達到14個之多,是社會主義國家空前壯大的歷史時期。
蘇聯是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走向實踐的第一個成功例子,在當時國際上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科學社會主義的指導和列寧的正確領導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起無產階級政權。在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指導下,列寧結合蘇聯實際,發展了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使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與美國相抗衡的社會主義大國。但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在隨后發展中沒有摸索出一套科學發展道路,弊端日益凸顯,加上政黨及經濟改革問題,蘇聯社會主義由興盛、扭曲到衰敗,最后以失敗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許多東歐國家受到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影響,也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爭取戰后盡快恢復國家經濟,實施社會主義制度;但卻因錯誤的國家政策,均以失敗告終。例如前南斯拉夫、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這些國家推動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實踐,經歷了曲折而復雜的過程。
需要指出的是,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失敗,并不是科學社會主義本身存在的缺陷,而是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國家沒能根據歷史條件、國家實際情況和國際發展形勢進行相應改革,制度僵化的國家治理方式極大制約了生產力及國家發展。其他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與蘇聯類似,照搬蘇聯模式,忽視了經濟規律,造成社會不穩定,難以促進國家長期穩定發展。
20世紀末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歷史悲劇,讓科學社會主義進程陰霾籠罩,使社會主義國家建設警鐘長鳴。現今,國際上依然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有中國、越南、老撾、古巴和朝鮮五個國家,這些社會主義國家依然推動著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在社會主義道路上曲折前進,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確立了符合中國客觀發展需要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社會主義歷史上國家實踐中最成功的典型。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相互關系分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提出以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兩者間的關系的探討引起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極大的關注,他們對兩者的關系存在許多不同的觀點及看法。就目前而言,國內外的學術專家對兩者間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列幾個觀點。
第一,從哲學角度來看,認為兩者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原則,具有普遍性,即共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反映了中國的當前實際情況,因此它具有其特殊性,即個性。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兩者不能相互分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的產物。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因此,學者認為這兩者存在辯證統一的關系。
第二,從發展角度來看,認為兩者是堅持與發展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中的共產主義三階段論、建立公有制經濟制度和實行按勞分配制度、以無產階級領導等基本觀點,并結合現有國情實際,形成和構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時代與現實雖在變化發展,但馬克思提出的科學社會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等基本觀點沒有過時,依然能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導航燈。
第三,從歷史角度來看,認為兩者是傳承與超越的關系。科學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源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傳承了馬克思與恩格斯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并將其用于社會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運用的新成果及實踐新階段。對于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中國既傳承社會主義的內涵,又在國內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進行了眾多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此外,中國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極大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外延。
第四,從復雜性角度來看,認為兩者之間關系復雜,不能從單一層面比較二者的關系,兩者的產生時代和歷史條件不同。科學社會主義創立于19世紀,而社會主義理論是在20世紀初傳入我國的,20世紀中期我國才踐行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因此,在研究兩者關系時,需要綜合分析歷史、政治、社會等多因素,才能正確認識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果不能全面考慮兩者之間的關系,則容易造成片面的認識和判斷,不利于理論的發展。
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兩者不能單獨割裂研究,也不能單純合二為一來看待,因社會主義產生的時代、政治、理論等條件不同,兩者之間必然存在異同點。科學社會主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時間和國家需要發展而變化的;但是無論如何變化,其社會主義的內涵及本質是不變的。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既來源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又超越科學社會主義的外延,兩者是理論指引實際、實踐帶動理論相互促進的邏輯統一關系。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經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我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首先提出的,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指明了新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立足中國的發展需要,是中國現代進程的轉折點。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不同的歷史時期國家領導集體提出了適應中國時代發展的理論體系,為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新中國改革開放時期不斷完善和發展的社會主義理論。在中共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理論觀點,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也指明:“在前進道路上,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新中國的發展歷史來看,毛澤東思想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理論基礎,鄧小平理論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
筆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既一脈相承,又有所超越。從理論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重點主要是解決當前中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從社會主義歷史發展進程來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歷史發展的顯著成果。科學社會主義作為社會制度理論,為新時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指明方向,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大力發展新中國。從中國的實踐經驗來看,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建設思路。經濟方面,中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政治方面,中國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著堅定的信心,以制度的構建作為保障,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體系。文化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代表了中國社會發展水平,其先進性在全社會營造了正確的價值觀氛圍,為國家及社會的發展指明方向。社會方面,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民生民惠成效顯著。生態方面,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秉承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以科學的戰略布局,推行綠水青山的科學決策,改善當前中國的生態環境。森林的優化發展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成果,中國的森林面積達到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1.6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發展的實踐成果,這是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歷史發展來看,它繼承、發展和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并在實踐中超越了馬克思所處時代背景下的科學社會主義內涵。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后的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這無疑說明了科學社會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是一種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的科學理論。
五、結論與討論
從國際發展歷史來看,在不同歷史時期,社會主義國家在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過程中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敗的案例。對于中國來說,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也曾經歷過曲折;但通過自身改革,不斷摸索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道路,才有了今天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作為一種社會治理理論,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及發展過程都有其時代背景和政治基礎,因此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實施,即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則必須結合國家的客觀條件。中國作為現今世界上不多的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探索出符合自身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為國家成功治理的例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發展中國家踐行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成果,是發展和超越了科學社會主義內涵的重要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科學社會主義發展是個隨時代、國家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在實踐中能夠不斷自我完善,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3-01-06.
[2]俞家慶.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基本原則是什么[J].學習與研究,1990(6):7.
[3]王懷超.當前我國科學社會主義學科的研究現狀及理論前沿問題[J].科學社會主義,2015(3):23-29.
[4]李道中.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邏輯起點和理論體系[J].科學社會主義,2014(4):33-41.
[5]李 健,孫代堯.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源流關系論綱[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3(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