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碼顯微鏡互動系統的使用是將來生物學發展的方向,數碼顯微鏡操作簡單、觀察效果好,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其可以增強實驗課堂的互動性,方便教師對實驗過程進行指導、課上進行示范以及對學生實驗結果的展示。
實驗教學是生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顯微鏡則是實驗教學中最常用的工具。初中生物實驗課上引用數碼顯微鏡互動系統,不僅可使學生熟練掌握數碼顯微鏡的應用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同時可增強生物實驗教學的趣味性,易于學生理解及分析實驗結果。實踐證明,互動系統對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科學方法和思想和培養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數碼液晶顯微鏡雖為高端科技產品,但操作較簡單,受條件限制少,觀察的效果及趣味性遠遠超過光學顯微鏡。現將互動系統在教學中的應用歸納如下。
初接觸時,筆者很擔心使用數碼顯微鏡后會影響學生對光學顯微鏡的結構功能和操作的掌握,因光學顯微鏡是初中生物教學的重難點,是考查知識點的重要內容。而使用中通過課上觀察、調查反饋和實驗報告的完成情況,我們發現,數碼顯微鏡無論是結構還是操作方法都和光學顯微鏡很相似,在課堂上的使用不僅能促進學生掌握光學顯微鏡,因其操作簡單,還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教材中涉及光學顯微鏡的實驗基本上都可以用數碼顯微鏡進行觀察。
使用光學顯微鏡過程中經常因光線的限制導致觀察效果不好,放大倍數較小、清晰度低,使很多實驗無法達到教科書中配圖的效果。而數碼顯微鏡光源自給調節方便,放大倍數遠遠超過光學顯微鏡,不受環境光線的限制,電子成像效果極好,這增加了實驗課堂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探索的興趣。
數碼顯微鏡還具有拍照和錄像功能,可以隨時記錄觀察的物象,解決了實驗現象和實驗過程無法保存、無法再現等問題。數碼顯微鏡能把物象拍攝存儲下來,然后經過局域網自動傳送到教師主機上,有利于教師掌控實驗課堂,及時反饋實驗效果。
從去年開始徐州市開始推行“學講方式”。傳統實驗課很難體現學講精神,存在很多弊端。如小組活動無序,觀察效果無法展示,實驗效果難以反饋。使用互動系統后教師對學講課堂的掌控能力大大提高了,不僅可以直接用白板展示出各小組觀察到的圖像,了解各組的實驗進度,及時評價激勵表現突出的小組;還可以在小組活動中充分研討,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例如,在小魚尾鰭實驗中,如何分清小魚尾鰭的各種血管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點。以往課上要逐組指導,老師講學生看,往往教師所教的和學生觀察到的不一樣,很多學生無法掌握正確分辨的方法,只能死記硬背。但數碼顯微鏡有高清的液晶顯示屏,調出圖像后,小組成員就可根據屏中顯示動態圖像,研討分辨動、靜脈和毛細血管的方法,真正實現“學進去,講出來”的教學效果,達到牢固掌握知識點的目的。此外,在七年級教材觀察有關水中的小生物環節,以往課上會要求學生從各種水域中采集水樣來進行觀察,但班級內很難交流不同水域中可以看到的圖像,而且還要對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找到的小生物逐組進行分析,結果往往是紀律差,效率低,一節課收獲很小。而交互系統可以直接用白板展示每組觀察到的圖像,教師及時講解,促進了全班內的交流。同時利用數碼顯微鏡的錄像功能可以及時把找到的小生物生活動態記錄下來,對學生的分析和交流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還保存了豐富的教學資料,激發了學生探索的興趣。在“學講方式”的大背景下,數碼顯微鏡和互動系統的使用為實驗課教法的變革提供了更好的條件,開拓了課程設計的思路。
數碼顯微鏡及互動系統深受教師和學生的歡迎,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意識到數碼顯微鏡互動系統在電子時代為中學生物實驗教學帶來了新鮮感,相較于傳統的實驗課,互動系統的使用給學生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微觀世界,符合中學生年齡特點,更能激發中學生探索微觀世界的興趣。教師應不斷探索和研究數碼顯微鏡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方法,提高生物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構建高效實驗課堂。
參考文獻:
[1]劉小星,周金美,袁廣明,等.形態學第二代數碼顯微鏡網絡互動系統課堂操作快速入門[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3).
[2]陳 晨,徐 鳴.數碼顯微鏡教學適用性評測報告[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