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 農業效益較低
現階段我國整體農業經濟效益沒有達到期望水平,農業效益偏低,農民收入渠道窄,收入少,城鄉居民收入仍持續擴大;農業物質投入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節節攀升。就投入成本而言,土地價格上漲是制約農業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固有地面積的限制,農民不得不選擇承包他人土地來維持生計,然而土地成本較高,土地上農作物的經濟效益有限,整體的經濟效益較低。不僅如此,務農的人也在逐年減少,經濟效益有下滑趨勢,導致農業經濟發展并不景氣。
2. 管理力度不夠
農業經濟雖然是我國基礎性的經濟,也同樣屬于高科技和高回報的科技密集型產業,也需要有效的管理來維系其順利和健康的發展。當前,我國部分地區農業經濟,存在著重視建設,輕視管理的現象。在建設某個項目過程中,能夠對整個過程進行合理的規劃,但是一旦項目建成,卻很難維系后期的管理和維護工作順利進行。有一部分農業經濟產業區雖然是以公司形式經營,但是實際上還是由政府部門出面進行管理,這時候就需要政府放手管理,及時推退出,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提高農業經濟管理的整體水平。
3.科技水平較低、對信息獲得能力差
農村勞動者的知識結構比較低,致使農業中新科技的使用率偏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農業科技成果的普及率低。同時,對農業經濟信息獲得的能力較差,獲得信息落后,也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的方向,是由市場引導的。所以,農業生產中正確的市場信息是最重要的,科學技術是原始的推動力。
4. 勞動力相對過剩
由于科學技術的推廣,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發生了變化,以往春種秋收的傳統耕種模式也,農村可以通過溫室大棚等改變耕種時間,同時由于使用農藥、復合肥等,農村耕種環節減少了很多,以往四五個人的勞動,現在一兩個人就能完成,致使農村勞動力相對過剩。
二、探究改進農業經濟發展相關措施
若要切實改進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就必須從現有問題入手,逐項解決,著重發展。以下是對改進農業經濟發展相關措施的具體分析。
1.全方位促進農民增收
要適量提高糧食的直補標準,加大農資綜合的補貼力度,完善補貼動態調整機制,以綜合性收入補貼的增加,來促進農民的增產、增收。大力支持農業向專業化、優質化、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發展,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益。放寬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準入政策,積極培育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鼓勵農民開展多種要素、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的程度,積極建立合作社的形式。
2.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
要進一步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循環農業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科技投入的比重;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糧食生產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3.重視農產品體系建設
農產品的體系建設是農業經濟結構發展的一個基礎性工作,也是農業產業文化的核心,因為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直接影響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如果在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這一環節不夠發達,就使農產品無法轉化為貨幣,也就無法實現其經濟效益。在農業品的體系建設中需要協調政府投資于民間集資方式的結合,形成包含多種經濟成分的市場體系,而且要重視政府的指導作用,嚴格規范市場的交易活動,使農產品市場健康有序的運行。
4. 加快改善農業投資環境,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
5.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農業投資硬環境。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對相對落后地區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積極改善基本生產條件,配套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電、通信等設施,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營造有利于現代農業發展的硬環境。同時,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發揮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對各類資本投入的引導作用,創造條件吸引外商投資農業領域,實施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綜合整治各類環境污染,嚴格控制“三廢”排放量與處理。健全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服務設施,為外商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現代農業持續、穩定、快速發展。
(作者單位:157600黑龍江省林口縣農村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