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村集體資產迅速擴張,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條件,從實際來看,許多村集體均已積極發展農村第二產業,壯大第三產業,從而使廣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長足、快速發展。正因如此,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要切實保障好農民的合法利益,更好更快地促進廣大農村地區發展,維護和保持農村地區的和諧穩定,就必須對農村資產進行有效改制,實現“資產股份化、保障規范化、就業市場化、農村社會化、農民市民化、發展市場化”。
1.城市化進程中農村集體經濟體制改革的模式
1.1合作制模式
合作社作為一種經濟組織形式,與公司型企業相比有著本質區別。股份公司制度是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建立在企業利潤基礎上的資本聯合。然而合作社是為了給社員提供交易上所需的服務,不以盈利為目的。合作社的盈余,一部分用于公共服務,大部分要根據社員與合作社發生的交易額的多少實行按股分紅與按交易額分紅。
1.2公司制模式
公司制經濟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產物,是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濟組織形式。目前公司制主要有獨資企業、合伙制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幾種形式。由于“城中村”集體資產的公有性質,獨資企業和合伙制企業顯然不適應“城中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改革,公司其制度上的優點,在改制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和采用。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指若干投資者以認購股票的方式,聯合并組織起來,以股份的形式構成,并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本的企業制度。
1.3社區股份合作制模式
社區股份合作制是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和集體資產不可分割的前提下,按照合作制原則,借鑒股份制形式,把原來共同所有的社區集體財產部分或全部折股量化到個人,實行社區成員個人持股,以明確社區成員對集體資產的管理和利益分配。
2.三種改革模式比較
合作制是人合性的非營利性組織,因此即使合作社有盈利,不按股金的份額分配,而是用于公共事業或積累,或社員按交易額和貢獻比例返還。合作制實行的是民主管理,對合作社重大事務的決策,采用一人一票制的平等表決權,股份的多少與投票權無關。合作制采用自愿參加的原則,社員有入社和退社的自由,社員退出時,可以領回自己的股金。公司制是資合性的,是以盈利為目標的營利性組織。公司制實行的是股份民主,股份額的多少決定投票權的大小,從而決定對公司的控制權。公司制一般不允許退股,但可以轉讓和流通。社區股份合作制介于合作制和公司制之間,是一種把社區內的農民按股分紅和按勞分配相結合的財產制度,將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人;并在此基礎上,通過重新確定農民對集體財產的個人占有權、利益分配權、民主決策權和民主管理權,將原村集體經濟組織改造成為股份合作社,實行企業財產所有權和經營權明確分開的企業法人財產制度和以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職能機構分離的企業經營管理制度。通過三種模式的比較可以發現,城市化進程中集體經濟組織改革的目標模式合作制、公司制和社區股份合作制各有優勢。在農業產業化和農業一體化程度較高、市場潛力大、政府引導扶持力度大的地區,可以考慮合作制,加大“農民+合作社+公司”這一產業化經營模式的發展力度和范圍,鼓勵農民進行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有利于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在那些比較富裕,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因為股東比較多和資產的數額比較大,所以推行公司制比較適合,引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能夠完全打破封閉狀態,經濟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在城市化進程中,已列入城市建設規范范圍之內的農村可以考慮社區股份合作制,將集體經濟的運營和公共管理逐步分離,社區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由股份合作社轉向社區委員會。各地在選擇改革模式時還要因地制宜反復研討。
3. 集體經濟組織改革的影響和效果
3.1最大限度地維護了農民的利益
實現了村民共享自己資產以及收益的增值增加,保障農村居民能夠實現持續增收,形成農民真正所有、人人按份享有的良性局面,保證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集體資產的占有權、管理權、監督權和收益權,實現了集體資產由共同共有到按股共有的轉變,既維護了農民的民主權利和經濟利益,又有利于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廣大村民支持、理解和擁護改革。
3.2有效地促進了農民群眾觀念的轉變
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不僅是一場制度改革,更是一個不斷解放農民思想的過程,農民群眾作為改革的主體,在改革中開闊了視野,解放了思想,轉變了觀念,逐步提高了產業化經營的意識和能力,提高了市場應對水平,轉變了經濟的理念,在思想和行為兩個方面接受市場經濟主體的組織形式,逐漸成為懂市場、會管理、能經營的新型農民。
4. 總結
在改革過程中,無論是采用哪種模式的改革,都要梳理清楚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的產權關系,把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產合理的分配給村民。同時,通過合理的設置股權等解決村民人口流動、變動而引發的分配不公,解決農村在經濟發展和分配之間的矛盾,明確村民對集體資產的所有權和決策權等。
(作者單位:150030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