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瘟病防治要從春天做起
從2000年到2010年這10年間黑龍江墾區的水稻單產平均增長了150公斤左右,隨著產量的不斷提高,施肥量也隨之加大,品種自身的潛能也發揮到了一定程度,甚至超出了自身的潛能,相對的水稻生長安全系數就降低了。這就需要很多、很好的外因條件來保護這些潛能的發揮。這些外因條件包括一些微量元素的應用、氮磷鉀合理配比、適期施用、科學灌溉、人為的增加秧齡及秧苗素質、還有較高的生產標準、化控技術等。
一旦這些外因條件實施的不到位或不標準,水稻生育就會出現問題,尤其近幾年稻瘟病的發生有上升趨勢,就是由于外因保護條件對現有的較高產量水平的栽培保護不到位或不標準,也可以叫做產量指標與配套技術脫節。10年前當我們水稻單產水平在500公斤以內的時候,對外因保護條件要求的就不是很高,那是由于單產水平低,施肥量少,相對生長也就安全了。這就好比一個人提著10斤貨物走路與扛著200斤貨物走路相比,他們所承受的重量不同,安全程度也是不同了。
目前以黑龍江省為例水稻栽培安全威脅最大的就是稻瘟病問題,根據筆者近五年來對稻瘟病發生的特點及發生規律的調查認識到,稻瘟病的發生與我們的栽培措施標準關系較大。為此筆者認為未來稻瘟病防治的根本出路在于栽培措施與化學藥劑綜合防治的方法才能有效的防治稻瘟病的發生。
栽培措施防病效果占有的比例要偏大于化學藥劑防病。栽培措施防治稻瘟病的核心理論是“以早育苗、育壯苗、早插秧增加植株干物重為重點,以磷肥為基礎,以鉀肥為核心,以氮肥為調解,合理配比按需施肥的方法使植株健康生長,以三次晾田、淺濕灌溉技術釋放土壤中有毒氣體,通氧壯根,在植株健康的基礎上實施化學藥劑防病效果理想。”也可以總結為三大要素:
第一要素就是育壯苗增加秧齡、早插秧,增加生育天數,提高增加干物質干物重的優勢。在黑龍江充分利用現有的三膜育秧技術,4月6日育秧,保證35天以上秧齡,葉齡3.5-4葉,插秧5月10日-20日,秧齡增加了,插秧提前了,光溫利用多了,生長期充足了,植株的干物重增加了,葉片的角質層強度大了,從而增強了抵抗稻瘟病菌侵襲的能力。
第二要素是:氮磷鉀合理配比,按每個生育階段所需合理準確施肥,使植株所需營養分配合理均勻。從而增加了植株健康系數,抗病能力增強。
第三要素是:淺濕間歇灌溉,保證整個生育期有三次以上晾田,釋放土壤中有毒氣體,通氧壯根,調控植株葉片生長比例不正常現象等,進一步增加了植株干物重以及所含硅質化程度,當隨氣流傳播的稻瘟病孢子到來時就無法侵入了,這就是利用栽培措施所起到的防病作用。
以上三大要素也可以歸納為一句話,就是:按所設計的產量指標配套相應的措施標準,使每一株水稻都具備一個健康的身體。就好比為舉重運動員配制營養合理的飲食及訓練科目一樣,飲食營養配比合理了,訓練科目科學了,運動員就會很容易舉起所設計重量。那么對稻瘟病防治來講只要我們把按產量指標制定的配套栽培技術從春天育苗開始就逐項落實到位,然后再準時準確的進行化學藥劑防病,我們就能取得稻瘟病零發生的效果。
二、稻瘟病發生的規律及防治
(一)為什么近幾年稻瘟病發生呈擴大趨勢?
有的人認為是同一品種多年種植抵抗力下降,是品種原因導致了稻瘟病的發生,還有人認為是隨著水稻種植年限的增加,稻瘟病菌殘留量增加,導致稻瘟病發病率上升,筆者認為這些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
1. 沒有掌握稻瘟病發生的規律
2. 對農藝措施與化學藥劑綜合防治的關系認識不足。
3. 在產量不斷提高、施肥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相應的配套措施不到位。比如,生長量問題、壯苗問題、施肥比例與施肥時間問題、肥料質量問題、灌溉問題等。
(二)水稻栽培及防病存在問題
1.水稻畝產從500公斤到600公斤約10年間,相應的配套技術沒有完全到位。對所需技術含量認識不足,配套技術與產量脫節。
2. 生產管理多了,技術服務到位少,個別技術人員的責任心潰薄。
3.對稻瘟病發生的原因缺少了解,對發生規律掌握的不準。
4. 對品種特點掌握不準,缺少有針對想的配套技術。
5. 只注重化學藥劑防病而忽視栽培措施防病的這一關鍵環節。
6. 施肥不準確,N、P、K配比不合理,施肥量分配不合理,還存在肥料質量問題(應用復合肥的比較多等)。
7. 灌溉不標準、曬天次數不到位。
8. 防病時間不準確。
9. 防病作業質量問題,如航化標準不高問題(航化作業時飛行過高、高溫作業、風大作業等)人工作業噴液量少等。
(三)稻瘟病種類及特點:
稻瘟病種類及特點:
1. 葉瘟、節瘟、稻莖瘟、枝梗瘟、粒瘟、苗瘟等。在黑龍江墾區危害最大的是穗莖瘟。
2. 穗莖瘟特點:發病時間長從8月上旬到9月上旬都有發生面積大,嚴重的可絕產。
發生規律
1. 氣象原因:遇濕度大、溫度偏高、晝夜溫差小、無風、人們感到悶熱這種氣象條件連續四五天就可能發病。
2. 弱苗、秧齡短、水淹苗、藥害苗等導致生育期托后、干物質積累的少發病率高。
3. 氮磷鉀施用比例不合理,短時間內施肥量過大或過晚的,發病率高。
4. 低溫冷漿常年積水田發病率高。
(四)化學藥劑防病
1.以防穗莖瘟為主,兼防葉瘟、枝梗瘟等
2.航化作業與地面噴霧機結合,準確防病時間與防病面積、群防群治、計算好彌霧機與航化各所承擔的面積,然后倒計時推進。防治穗莖瘟的時間為,3%稻穗露頭或在此時間基礎上在往前推3天后推3天,為防治穗莖瘟的最佳時期,藥劑選擇,盡可能選擇內吸型與觸殺型速率高的兩種藥劑合用。
(作者單位:156333黑龍江省農墾建三江管理局青龍山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