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林業正處于由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的初級階段,進行分類經營,正是從森林的功能特點和人們的需要出發,在保護好森林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利用森林資源的再生性來實現可持續經營,以實現林業“兩大體系”(生態體系、產業體系)的建設目標。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維持區域乃至全球生態平衡、保存物種、減免自然災害及為人類提供多種自然資源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負著保護環境和維持社會經濟發展的雙重任務。要想保證森林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完成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轉變,即以生產木材為主、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低下為特征的傳統林業向以生態、經濟效益協同發展、合理配置資源、高勞動生產率和高商品率為特征的現代林業的轉變。而完成這個轉變的關鍵措施就是森林實行分類經營。
分類經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根據社會對生態和經濟的要求,在充分發揮森林多方面功能的前提下,按照森林各自主要功能特點分別采取有針對性辦法,指導其發展。從經營源頭上調整林業發展結構,優化林業資源的配置,從大的結構和布局上更有力于發揮林業整體最大效益,以滿足生態建設、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對林業的多方面需要。
實行分類經營是轉變林業發展模式的重要條件,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也是目前條件下林業企業面向市場取得高經濟效益的一條重要途徑。
森林分類經營是根據森林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以及森林的結構特點,將森林劃分為重點生態公益林、一般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三大類型,按照各自的經營目的,采取相應的經營管理模式。
商品林:屬集約經營區,主要培育原材料林、纖維林、短輪伐期林。用高科技手段,采取集約經營的方式,以追求高產出、高經濟效益。
重點生態公益林:屬保護經營區,這部分森林主要發揮生態和社會效益,以追求最大的社會和生態效益。
一般生態公益林:這部分森林主要在充分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可通過適當的森林經營活動來提高森林的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
公益林實行“誰受益,誰負責,社會受益,政府投入”的原則。服務對象明確的,由服務對象對公益林經營者實行補償。服務對象不明確的,由政府補償。公益林建設應以生態防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土保安為經營目的,以最大限度發揮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標,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規律,及其自然群落層結構多樣性的特性,采取針闊混交,多樹種、多層次、異齡化與合理密度的林分結構。封山育林、飛播造林、人工造林、補植、管護并舉,封育結合,喬、灌、草結合,以封山育林、天然更新為主,輔之以人工促進天然更新。
商品林是在國家產業政策指導下,以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為目標,按市場需要調整產業產品結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可以依法承包、轉讓、抵押。商品林建設應以向社會提供木材及林產品為主要經營目的,以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為目標,要廣泛運用新的經營技術、培育措施和經營模式,實行高投入、高產出、高科技、高效益,定向培育、基地化生產、集約化規模經營。以商品林生產為第一基地,延長林產工業和林副產品加工業產業鏈,構建貿工林一體化商品林業。
每一類型的森林既有它各自的功能性,又有它的多功能性,在其經營的方式上既有它各自的經營特性,又有它的經營共性。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森林資源才能得到更好的培育、保護、開發和利用,可持續發展。
但是由于人類在不同時期,人們對森林資源的認識不同,導致了森林資源反作用于社會、環境、經濟等領域內所得到的效果也就皆然不同。
拿傳統林業的發展模式來說:在這一時期,由于人們對森林資源的認識是片面的、狹隘的,對森林資源的認識只停留在把森林面積資源和森林蓄積資源當作全部森林資源來認識、經營、開發利用的浮淺階段上。所以,由于認識上的片面、狹隘,導致了指導思想上的單打一:即搞單一的木材生產。同時也導致了出現“森林資源危機、林業經濟危機、林區人民貧困”的情況。不難看出,在這種經營模式下,人們注重的僅僅是森林的木材效用,而忽視了森林的社會、生態功能。由于大量砍伐森林,導致了森林面積越來越少、森林質量越來越差、生物物種數量急劇下降、自然災害不斷增加,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盡管在以后的一段時期內,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森林本質和效用的認識有了很大的進步,人們開始重視森林的更新和保護。但從根本上,由于社會的客觀需要沒變、單效林業的經營模式沒變,森林重建速度大大低于破壞速度,森林資源下降趨勢難以扭轉,森林系統結構、系統功能、系統環境、系統資源、系統效益、系統穩定性、森林自我調節控制、優化發展的能力等一步步遭到破壞,以至最后失去森林生態系統在地球表層陸地生態平衡中的主體作用,以至帶來全球性災難。這是十分可怕的作用與反作用的結果。
所以,傳統林業這種以生產木材為主、勞動生產率低下,商品率低下為特征的單效經營模式,已嚴重束縛了林業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不可能上取得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中的最優整體化效益,不可能適應現代林業生產發展的需要,不可能解決木材供需矛盾、滿足國民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改變這種只追求森林經濟效益、忽視其巨大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單效林業經營模式,林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就難以實現。所以,分類經營勢在必行。
實施分類經營,就意味著以服社會目標、生態目標為主的公益林,國家必須通過財政強制性地將社會其他部分投入轉移到公共項目上,因為生態和環境資源不是企業資產,而是全社會公共資產,所以保護經營生態公益林,從國家到地方政府各級財政必須對生態公益林經營實行經濟補償,實行有償使用,使生態公益林能持續不斷地為國家、為社會提供最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來滿足人們對賴以生存環境的需要。而以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為目標的商品林,經營者在按市場規律進行經營生產的同時,必須服從于環境保護目標。這種服從要具體落實到采伐方式、采伐量等森林經營措施的制定和實施上。由于生態與環境方面的限制,促使經營者一方面經營木材生產,追求經濟效益,一方面充分利用其他資源以短養長,來彌補由于受生態環境限制而經營商品林中用于生產資金的不足,利用森林資源中除木材以外的其他資源的合理開發,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來經營森林、發展森林,整個森林的系統結構才能保持穩定,才能持續不斷地為全社會提供所需的物質和木材,來滿足社會對林產品的不斷增長需要,實現青山常在,森林永續利用。
所以,實施林業分類經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林業發展中帶有全局性的改革,是建立林業“兩大體系”的客觀要求。它對于深化林業改革,合理調整林業產業和產品結構,科學配置林業生產要素,提高林業生產力、管理水平和林業綜合效益,具有十分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