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設新農村和發展現代農業的時代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農村的土地資源需求有增無減,因此土地資源的利用與配置效率顯得至關重要。然而,我國農村土地分散經營的現狀非常嚴重,影響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分析探討農村土地流轉現狀有助于規范土地流轉市場,對提高土地利用率,維護農民的土地權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農村 土地流轉 問題 對策
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土地是農民最基礎的生產資料,是其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載體,農村的發展、農民的增收都離不開對土地的利用,這就說明土地是“三農”問題和建設新農村的核心。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家庭經營制度之下的小生產、分散經營等低下的經營方式已經成為農民的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發展以標準化、集約化農業經營模式為特征的現代農業,同時建立健全與之相配套的機制已成為當務之急。因此如何才能使土地資源得到有效配置,提高土地生產率,穩定農業生產就顯得至關重要。做好土地流轉工作,事關農業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新農村建設的大局,是促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的必由之路,在我國現有的國情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土地流轉對農村宏觀經濟的推動作用
農村土地流轉,是提高農業生產力的內在要求,是農業現代化的必要基礎,是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必然結果。隨著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方式的創新和制度的進步,土地流轉對于我國宏觀經濟,特別是農業經濟能夠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第一農地流轉促進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從而對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起到推動作用。通過推進土地流轉,吸引了大批企業和種養大戶投資農業,把零星的土地從千家萬戶農民手中集中連片,實現了土地集約生產和適度規模經營。第二農地流轉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從而加快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第三農地流轉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促使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戶在獲取有保障的土地流轉收入的同時,還可將空余時間用于經商或打工,從而獲得非農產業經營收入。
二、影響土地流轉的制約因素
1農村土地產權虛位是限制土地流轉的根本原因:產權清晰是市場機制正常動作的基本保證。當前農村土地產權關系的權能較混亂,主要表現在:一是承包地的產權主體不明確。二是土地的各種權益模糊,沒有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屬性及土地使用權流轉合同的債權屬性。三是土地承包權的性質界定是以政策為主,土地權利的規定還沒有被完全上升到法律高度。
2、由于中國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沒有徹底改變,一些農民比較重視小農經濟,對土地的流轉問題存在著排斥的心理。很多農民對于小農經濟比較認可,仍實行土地的自主經營模式。一些農民出外務工經濟收入不穩定,使得相當部分農民仍以農業為家庭主要收入,對于土地的流轉工作不認同。導致土地不能規模經營。
3、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嚴重滯后,農民擔心失去土地就失去了農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產資料,特別是部分年齡較大、無力從事其它行業的農民一旦失去土地,一定意義上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農村社會保障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流轉,阻礙了產業結構的調整。
4、農村土地市場不完善,土地流轉的機制不健全,管理不規范。一是土地流轉缺乏中介服務組織,信息服務滯后。二是管理監督薄弱。農戶間的土地流轉多為口頭協議,為農民無組織的自發行為,土地流轉程序不規范,根本沒有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合同條款不具體等。土地流轉分散性和盲目性都很大,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
三、促進土地流轉工作的主要對策和建議
土地制度是“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村中農業生產、經營、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建立健全的農地流轉制度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和諧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加大土地流轉的宣傳和教育。由于農民對于土地流轉工作的認識程度和理解力還明顯不夠,因此,相關的工作人員應該將土地流轉的工作進行普及宣傳,采用各種形式來加大普及的力度。對于土地流轉工作效果比較明顯的地區進行學習和研究,讓農民感受到土地流轉工作給人們帶來的實惠和效益。
2、逐步建立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及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真正為農民解除放棄承包地的后顧之憂,促進農業勞動力的徹底轉移,實現農地資源的高效配置。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包括農村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以及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等。
3、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體系
我們應大力培育和發展各種類型的土地中介組織,積極培育和構建農村土地市場,為農村土地有序流轉搭建穩定的交易平臺。同時,積極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土地流轉機制,如科學的地租、地價評估體系、防止壟斷和不公平現象的流轉調節機制等,使土地流轉進入有序的市場化運行軌道。
4、為了推進土地流轉,應鼓勵社會資本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進行農用土地開發。并從政策和制度方面保障農民對入股土地享有長期增值收益權。對于社會資本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同開發農用土地,只要符合不改變土地所有權、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基本條件,并能夠將分散的土地集中管理,實現統一經營和產業化運作的項目,國家應拿出專項扶持資金,給予政策、財政等方面的優惠和支持。
5、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通過政策調控對農村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結構,確保農村的耕地不流失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健全農村土地流轉的監督體系,保證非農建設用地流轉符合國家的公共利 益和不侵害農民的經濟利益,促進土地流轉工作的高效進行。
參考文獻:
[1]莫文婷.我國土地流轉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