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的空間體系,村落建立起來了,生產沒了,生活也消失了。為了生產而犧牲生活,為了生活而消滅生產?村落到底應該保護什么?
張孝德
國家行政學院博導
鄉村“遇工業文明衰,逢生態文明興”,現在出現了生態文明時代的綠色消費新趨勢,中產階層成為消費鄉村的主體,鄉村代表的綠色生活方式將成為稀缺資源,在未來鄉村文明建設的新出路是城鄉雙向流動新型城鎮化。在未來五年,鄉村文明復興的春天即將到來。
李永萍
臺北市原副市長、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榮譽理事長

和大陸血脈相承的臺灣也面臨著工業化破壞鄉村的困境,今天在臺灣,鄉村也在探索鄉村 “再生”的模式。文創是一種策略,可以用文化和創意的力量改變原來的鄉村面貌,在改善村民經濟條件的同時也能保護村落與在地文化。
孫慶忠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尋找鄉村中的集體記憶,喚醒村民對家鄉文化的認同和自信,讓村民參與保護行動,成為農業文化的守望者、傳承者。我們的工作從老人開始、從老物件入手,尋找背后的故事,舉辦泥河溝大講堂等活動,發現村民的內聚力,讓鄉村有魂靈地成長,成為有記憶的鄉村。社區感回歸,正是村落凝聚和鄉創發展的內生性動力。
陳國忠
山東省旅游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我們要尊重鄉村空間歷史選擇,用身體的尺度恢復鄉村空間,重新進行價值評估,讓村民成為最主要的參與主體,政府做好裁判,重構鄉村經濟社會組織系統,恢復鄉村的公共空間、自然符號、文明符號,再現鄉村生活秩序。
德村志成(日)
著名國際旅游專家、杭州師范大學教授
鄉村的人文結構和自然結構是不容破壞的,同時村民才是真正的主角,村景是資源的主角。民宿就是讓客人回到溫馨的家,需要主人的體貼和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