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主要介紹了城市地鐵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與處理方法。首先對城市地鐵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問題進行相關的機理分析;然后通過仿真實驗來舉例說明地面沉降過程中,施工人員應當運用的處理技術,其主要包括檢測方案、具體計算及沉降各階段分析和處理施工等部分。
關鍵詞:隧道;盾構法;地面沉降;解決方案
1 城市地鐵隧道施工引起地面沉降的機理分析
城市地鐵隧道在施工過程中最常采用的方法為盾構施工法,其指的是在工程施工前,利用像挖掘機一樣的機械把地下的泥土挖出,勾畫出隧道工程的大體框架。由于施工地區土質密度、強度或特殊地形的影響,因此很容易在地鐵隧道建設施工中出現一些誤差。如地鐵隧道挖出的土與隧道體積不相等,土質密度過于松散出現塌方、施工地出現不同程度的沉降現象等等。其中,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施工地區的沉降現象,其具體指的是人們在挖土的過程中,由于先挖走的土層空隙水壓強度不大,應力很小,施工點只會出現小面積的推移;但隨著工程建設施工進程的加快,被挖出的土壤越來越多,推動力和應力會不斷增強,導致施工點出現大面積移動或者施工地面出現突起等現象。施工人員為了防止盾構施工法對地質、土壤造成的影響,在施工過程中會使用千斤頂支撐上地面,等到地鐵隧道中多余的泥土全部被運輸離開后再撤走千斤頂,但這樣的缺點是本來被千斤頂支撐的地面突然沒有了支持力,從而出現隧道塌陷,即我們所說的施工沉降現象。因為機械設備在地下作業過程中相對困難,若隧道施工時再遇上粘質土壤,施工難度不僅會加大,而且施工地沉降的偏差也會增加。
2 某地鐵工程隧道施工引起地面沉降與處理工藝
2.1 工程概況
某地鐵工程一號地鐵線北起升仙湖,南下華陽,中間途經火車北站、天府廣場以及火車南站等多個重要地點,是人們出行選擇的首選交通工具。其全長31.6千米,隧道外徑7.8m,內徑6.4m,并且地鐵一號線還有繼續向南擴展的趨勢,在繼續向南的隧道建設施工也采用同地鐵一號線相同的盾構施工法,并預計在2018年就能夠完成地鐵三號線的修建,并開始運行。
根據地質資料分析得出:盾構主要穿越的土層有灰色粘質粉土層、灰色淤泥質粘土層和灰色粘土層等多種土層。地鐵隧道穿越地基土層的基本物理力學指標見表1,部分施工地的沉降現象分別用橫斷面和縱斷面圖來表示,如圖1和圖2所示。
2.2 監測方案
在實際施工中,需要對施工地進行地面沉降的監測。作者所在的項目工程中,計劃是每隔200m就進行一次橫斷面的監測,像天府廣場這樣建筑物密集的地方,會縮短監測距離,每隔50m就進行一次橫斷面的監測,而每個橫斷面監測之間,可再細化到每個監測點。一般情況下,每個橫斷面監測間會設置10個監測點,并且為了監測所得的數據具有連續性,施工人員在隧道中還布置了沉降觀測點,對施工周圍的管線是否沉降也進行了相應的觀察。
2.3 具體計算及沉降各階分析
(1)剛出現沉降的時間段,即前期沉降,其是工程剛剛施工的階段,由于沒有過多的挖土和破壞土層、地質,沉降的最大值不會超多2mm,地面的突起不會超過4mm。這也可以說明施工人員施工進度合理,給予地質的壓力較小。
(2)開始運用盾構機的階段,這時人們為了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此工程,開始加快工程的進程,于是就出現了大面積的沉降或者突起,不僅是對施工區有影響,甚至可能對施工點周圍都有一定的影響。
(3)盾尾空隙沉降階段,其為工程施工的尾部工作階段,項目的主要施工工作已經完成,但由于人們在工程建設施工過程中地質、土層受到了破壞,出現很多的縫隙,導致土質松散,易出現沉降和下陷現象。但從總體看來,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沉降程度還較小,特別是第二階段施工地沉降幅度較大,需要施工人員注意。
2.4 處理工藝與施工
盡管盾構施工法在隧道建設施工方面有著良好的優勢,但是也存著一定的安全隱患,怎樣保證施工員的安全并且如何能快速獲得隧道的安全狀態,也成為了盾構施工法進一步發展而必須面對的問題。現如今,人們從施工自動監測、監測數據處理分析和安全狀態預警報警等方面做出了研究,利用更加科學、有效的方式來保證隧道施工人員的安全。
3 結束語
綜上,我們著重分析了地鐵隧道施工過程中出現沉降的各種原因,同時還指出了盾構施工法的不足之處,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隨著城市化發展的進程加快,地鐵工程項目會越來越多,人們也在努力改善盾構施工法的缺點,使其更加完善且安全地運用在各施工項目之中。
參考文獻
[1]黃俊,張頂力,虞辰杰.地鐵隧道開挖引起地表塌陷分析[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4,15(1):65-69.
[2] 林昌,王菲,呂偉華.城市地鐵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
[3]任建喜,李慶元,鄭贊贊,等.盾構誘發的地表及臨近建筑物變形規律研究[J].鐵道工程學報,2014(1).
[4]崔鐵軍,馬云東.基于土壓平衡盾構施工的雙層地鐵隧道引起地面沉降分析[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3(12).
[5]薛曉輝,宿鐘鳴,孫志杰.基于地層損失理論的盾構隧道沉降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J].科學技術工程,2013(32).
[6]沈培良,張海波,殷宗澤.上海地區地鐵隧道盾構施工地面沉降分析[J].海河大學學報,2013,31:556-559.
[7]張云,殷宗澤,徐永福.盾構法隧道引起的地表變形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2,21(3):33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