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深圳地鐵某線后松區間地鐵施工為背景,結合了地鐵現場施工監控量測情況,對后松區間地表進行監測并處理分析。根據監控量測的數據及現場的情況,總結出后松區間在暗挖施工方法下地表產生沉降的原因與規律,并相應的提出控制地表沉降的一些措施,作為后續的地鐵工程施工的指導,以期為類似的地鐵工程提供參考。
關鍵詞:地鐵施工;地表沉降;監控量測;控制措施
1 概述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現階段已經進入了高速城市化的起飛線上[1]。有學者提出“21世紀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世紀”[2]。隨著暗挖法施工技術越來越得到普遍的應用,地鐵建設得到不斷發展,全國各大城市多條地鐵路線不斷上馬。然而,在地鐵隧道施工中,由于地形特征、施工條件及其他方面的差異,對地表及其周圍的環境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地鐵施工中如何減小施工帶來的影響,降低風險,一直是地下工程界和巖土工程界關注的問題[3]。所以,在地鐵施工過程中,需要對地表的沉降規律進行分析,應該是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這對保證工期、提高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技術價值和經濟意義。文章以深圳地鐵11#線后松區間地鐵施工過程中監控量測結果的分析,得出地表沉降的規律,并對地表產生沉降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控制措施,為后續工程的施工提供指導。
2 工程概述
2.1 工程概況
深圳軌道交通某線由南至北穿過深圳市福田區、南山區和寶安區,連接福田中心區、南山中心、前海中心、寶安中心、機場、福永、沙井和松崗等地,處于城市西部發展軸上,是城市中心區與西部濱海地區聯系的軌道快線,同時兼有機場快線功能。沿線共設置有17座車站,其中地下站13座,高架站4座;全線平均站間距為3.2km最大站間距位于碧海站~機場站(7.2km),最小站間距位于橋頭站~塘尾站(1.7km)。
后松(后亭站~松崗站)區間段位于深圳市寶安區后亭站至松崗站之間,區間從后亭站出站,先后通過茅洲河、廣深高速公路橋、松崗河,沿寶安大道前行到達松崗站。
2.2 地質概況
后亭站~松崗站區間屬于海沖積平原區,原地貌為瀕海漁塘,現已被人工填平,地形比較平坦,地面高程3.12~5.84m。線路兩側主要是工業區、宿舍、居民住宅區等,道路兩側市政管線較多。區間場地地質構造主要表現為震旦系的區域動熱變質作用,混合花崗巖、淺粒巖在風化作用下形成殘積層,上部主要為海陸交互相的淤泥質粉質粘土層、砂層,沖洪積的淤泥質粉質粘土、粉質粘土及砂層,地表為人工素填土。
3 施工監控量測分析
3.1 監測點布置
在后松區間,根據施工以及周圍的環境情況,選擇茅洲河附近地鐵施工段進行布點監測,該施工段穿過茅洲河,在施工過程中對地表的沉降影響很大。沿寶安大道,總共布置監測點73個,具體的監測點布置圖如圖1所示。
3.2 地表沉降變化分析
對深圳地鐵地表進行監測,監測頻率為每天一次。在監測分析中,文章對監測點的分析主要是選取監測項目的一些特殊地段、特殊的斷面進行分析。
取兩個斷面上的十一個監測點進行分析,所取對象為后松區間一個工點正在施工的橫通道,所選斷面為NO+004斷面和NO+017斷面。兩個斷面各點累計監測最大沉降值如表1所示。
根據監測所得的數據,得出NO+004、NO+017斷面地表各點監測最大沉降量橫向曲線分布圖,對兩個斷面監測最大沉降量橫向分布曲線圖加以分析,如圖2、圖3所示。
從圖2、圖3可以發現,NO+004、NO+017斷面地表各點監測最大沉降量橫向曲線有如下規律:(1)橫斷面上最大沉降量出現在點號為NO+004+DB-O、NO+017+DB-O的點附近,即地鐵隧道橫通道施工的中心正上方附近,且沉降量橫通道兩邊逐漸減小,形成一條沉降槽曲線;(2)沉降槽曲線大致呈正態分布曲線即高斯線;(3)沉降影響范圍約為橫通道中線兩側各30米;(4)橫通道中線兩側所對應的對稱點沉降量有所差別,左側離橫通道沉降量總體上變化較大,右側則相對較緩。
對NO+004斷面部分監測點作為分析對象,將斷面上部分監測點所得到的累計沉降量隨時間變化曲線用如圖4所示。
從圖4可以發現NO+004斷面部分監測點沉降量隨時間變化曲線有以下規律:(1)沉降量隨時間變化曲線近似為一條倒“S”形曲線;(2)沉降量在時間上存在三個階段:沉降發展階段,沉降劇增階段及沉降趨于平穩階段;(3)總體上,沉降劇增階段的持續時間為40天左右,之后各點的沉降量大致都維持在一個固定的值得附近,趨于平緩;(4)由圖4還可以清楚地發現,地表監測點離地鐵橫通道施工越近,其沉降量就越大,向兩邊逐漸減小;(5)由NO+004斷面部分監測點沉降量隨時間變化曲線可以看到,兩側的點在施工一段時間之后,沉降量有明顯的回升,部分點回升的幅度比較大。
3.3 影響地表沉降因素分析
結合地質概況以及周邊環境,影響地表沉降有以下幾點原因:
(1)深圳屬于沿海地區,巖土分層中存在有機沙、淤泥質粉質粘土、填土、芋泥、碎石碎沙等,土質松散,地鐵隧道施工之后,土層受到擾動,在上部土體的重力作用下,較易受到擾動產生沉降;后松區間地鐵施工工點附近,堆積著地鐵施工所需要的設備器材,如鋼筋、水泥、鋼板、鋼板等,這些設備器材的存在,增大了地表的負荷,導致地表產生沉降。
(2)地鐵隧道在施工過程中,由于支護不及時或者是支護結構不夠穩定,加上隧道開挖土體受到擾動的次數較多,產生沉降疊加效應,發生的沉降累計值增大。
(3)深圳屬于多雨地區,雨量充沛,隧道在施工之后,由于雨水的滲透進入到地層之內,然后向隧道滲出,使地層持續失水,土層空隙及節理裂隙固結收縮,引起地表超前、超大范圍沉降;后松區間地處茅洲河附近,由于水的滲透而引起土體的固結沉降就更加明顯;地鐵路線兩側市政管線較多,該地區降雨較多,雨水比較充足,周圍底層的水處于飽和狀態,造成底層土體部分軟化;在管線下部開挖施工過程中,飽和水會流失,會造成土體固結下沉,進而引起地表下沉。
(4)區間線路所穿越的斷層帶主要由碎裂巖組成,斷層帶附近構造裂隙發育,裂隙將巖石切割呈碎裂結構。斷裂對圍巖整體穩定性影響不大,但對巖體的切割破壞作用較強烈,沿斷層兩側巖體破碎,斷層帶風化可能加深,破壞了巖體完整性及降低了巖體強度。斷裂部位地下水一般較為復雜,巖體完整性受地質構造影響較重,圍巖穩定性大大降低,易產生坍塌或涌水,加速地層固結沉降。結合實地情況,影響地表沉降的因素很多,各因素之間相互影響,在各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使得地表的沉降更加凸顯。
4 地表沉降控制措施探討
在地鐵施工過程中,由于施工工藝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造成地表沉降,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控制,以保證地鐵施工及其他各方面的安全。針對深圳地鐵后松區間地表沉降影響因素,探討控制地表沉降的一些措施:
(1)改進施工工藝,減少沉降發生。認真做好施工準備和施工組織,細化施工工藝,做好開挖初期支護,做好開挖初期支護施工中的“快”和“緊”:“快”就是快速施工,快速封閉;“緊”則是初期支護和土體間頂緊,不留空隙。加強回填注漿工藝,及時填充初支和土體間空隙[4]。
(2)根據探測的結果,及時做好富水異常區處理,特別是要在開挖施工前處理完成,提高土體密實性,減少沉降發生。深圳地鐵11#線后松區間后松豎井工點地處茅洲河附近,在隧道的施工過程中,由于河水滲透到地層中,隧道內部大部分在滴水,這樣就加速了土層的固結沉降,這樣的固結沉降通過地表的沉降表現出來;同時,深圳屬于多雨地區,地層中水量豐富,不能單純的依靠抽水機抽送地下水,應該采取其他有效的措施。如果不做好地層中水的滲透問題,對地表的沉降影響更大。
(3)在地表對隧道結構施工區域進行注漿加固,提高地層密實性。后松區間部分地段存在人工填土、風化嚴重的巖層,在隧道施工過程中受影響很大,可以在地層中進行注漿,改變地層的物理性質,從而起到加固的作用,對地表的沉降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避免地表的沉降量過大。
(4)在確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及時施作二次襯砌[5]。考慮到開挖后的隧道面存在一定的風化巖石,且開挖部分擾動較大,產生松動,如果不及時處理,隧道會很快變形,不能形成自然拱,這樣對隧道的支護結構影響較大,對地層和地表的變形沉降影響很大。及時做好隧道開挖后的支護,降低隧道變形以及地表沉降。
(5)在豎井通斷的施工過程中,由于其斷面的尺寸較大,開挖的步序也較多,而且部分存在重疊開挖。在開挖中,每步開挖會對豎井通道頂部的沉降造成一定的影響,進而引起地表的沉降。因此,在施工過程中,盡量控制開挖各步之間的距離。
(6)施工中加強監測,及時進行數據分析,從而可以反饋,指導施工。根據施工監測方案,要求每天對地表沉降及建筑物的沉降進行監測,做好數據處理,及時反饋沉降監測信息,對地鐵施工提供參考,保證地鐵安全施工。
5 結束語
地鐵施工中,選用合適的量測方法和數據分析方法,對關鍵部位施工做到有的放矢,保證施工及周圍建筑物的安全[6]。在地鐵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控制地鐵施工過程中地表沉降,成為施工一個難點。特別在地鐵路線附近居住市民、建筑密集、交通比較發達的地方,如果地表沉降控制不好,不僅影響到路面的交通,而且影響到沿線附近的建筑;甚至會導致建筑倒塌,造成生命的安全。因此,在地鐵的施工過程中,一定要做好地表沉降的監測及預測,為地鐵施工提供指導;同時,針對可能出現嚴重情況的地表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以保證地鐵施工的安全進行。
參考文獻
[1]張雄.盾構法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2.
[2]賽云秀.城市可持續發展與地下空間開發[J].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學報,2000,20(2).
[3]賀美德,劉軍,樂貴平,等.地鐵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分析[C].市政技術,2005:5.
[4]駱建軍,張頂立,王夢恕,等.地鐵施工沉降監測分析與控制[J].隧道建設,2006,01:10-13.
[5]劉明新.深圳地鐵某隧道施工地表過大沉降分析及控制[J].西部探礦工程,2009,10:171-174.
[6]鄭懷洲.北京地鐵東四站地表沉降監測數據分析[J].鐵道標準設計,2006,04:60-62.
作者簡介:鞏立亮(1980-),男,漢族,山東臨沂人,工程師,主要從事安全監測、檢測、巖土體穩定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