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駕駛汽車中,大部分信息都是駕駛員借助于視覺來獲得的,良好、開闊的視野是確保行車安全的基本前提。將行車中的盲區消除,其目的是為了實現無死角、全視野,進而降低事故發生率。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如何消除行車中的盲區,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希望能夠給廣大駕駛員提供出良好的視野范圍,最大程度上保證行車的安全。
關鍵詞:車輛行駛;盲區消除;安全
當前很多汽車生產廠家都開始重視研究汽車視野,加大技術研究,盡力消除汽車行駛的盲區,以此來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但很多汽車廠家都把視野作為抽象的空間概念,也沒有明確掌握具體標準,在實際研究中不知從哪里下手,導致汽車視野的研究水平停滯不前。文章介紹了汽車視野盲區的概念和帶來的危害,并分析了盲區出現的原因,提出了消除盲區的對策,以此來達到消除汽車行駛中盲區的目的。
1 簡介車輛駕駛盲區與危害
1.1 駕駛盲區概念
汽車盲區,指的是駕駛員在正常駕駛座的位置上,其視線被車體遮擋了無法觀察和看見到的那部分區域。換句話來講,就是駕駛員駕駛過程中,肉眼看不到的地方就是汽車盲區。排除他人遮擋造成的因素,各車型的盲區是有差異的,從多方面上來講,汽車盲區共分為四大區域。車頭盲區:就是引擎蓋前方不能看到的地方;車尾盲區:指的是從內后視鏡向后觀察車輛行駛的后方狀況中,不在駕駛員視野內的地方;后視鏡外盲區:通過后視鏡雖然能夠看見車身兩側的狀況,卻很難看到車身周圍的所有信息;后視鏡內盲區:在車身兩側靠近于車門的區域,由于位置很低,后視鏡無法觀察到;A柱盲區和B柱盲區是在風擋玻璃兩側內的A柱和B柱遮擋出現的盲區。
1.2 盲區帶來的危害
轎車在駕駛中出現的視野盲區,導致事故頻發。由于車輛后部盲區較大,在車主倒車時會碾壓或者碰撞到個頭矮的兒童或者動物,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性。除外,一些大型的卡車由于車身高導致車輛頭部盲區很大,在駕駛中易出現交通事故。在新聞上報道過很多類似的案例。所以必須要高度注重車輛盲區的危險程度,從兩方面著手進行,一方面嚴格規定車輛制造國家標準;另一方面上應從技術上予以完善解決。
2 分析車輛盲區出現的原因
2.1 風窗玻璃制造工藝的影響
在汽車上,風窗玻璃作為關鍵的視野構件,正因為是這樣,各個標準都需要嚴格要求。其問題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上:風窗玻璃上邊緣有色涂層導致透明區逐漸變小,有的汽車很難讓駕駛員在透明區域內觀察到紅綠燈交通信號標志;在風窗玻璃制造工藝的影響下,前風窗玻璃并未向兩側圍包,這不但影響了駕駛員的駕駛視野,而且在一些汽車上是需要經過前風玻璃對后視鏡來觀察,顯然對后方視野有了很大的影響。
2.2 座椅設置的不科學
從汽車總體布置上來講,中間包括傳動軸、變速器等,駕駛座由于太靠近外側,導致駕駛員觀察右前方向角度極小;有的轎車車輛上的座椅在調到汽車B柱后,這樣車主正前方范圍內視野盲區逐漸加大,座椅高度和車內空間不符,太高或者太低都會影響汽車視野。
2.3 曲率半徑過大
如果曲率半徑太大,失真率逐漸小了,很難為車主提供出充足的視野范圍;如果曲率半徑太小,視野范圍擴大了,但太失真,很難車主判斷出實際狀況,顯然這種視野是毫無價值的。還有就是在前翼子板上的布置,由于布置的不合理,導致駕駛員很難在座椅上對觀察角度進行調節。
2.4 燈光和視野布置的不合理
這種狀況的出現會導致夜間視野和燈光出現雙重浪費情況,也就是燈光的可及區是車主的視野盲區,但在車主視野范圍內的路面,燈光光線又很難看清楚。通常來講,夜間視野指的是由前照燈照明提供出的前方視野,其具有兩層含義,就是在燈光照明和前方視野的交集下才能稱為夜間視野。
3 消除汽車行駛中盲區的對策
近些年來,我國開始嘗試關于消除車輛駕駛中的視野盲區,如運用大視野到后鏡、加裝倒車影響系統等。在不同程度上擴大了駕駛員在駕車中的視野,消除了駕駛車輛在視野上盲區,在技術層面上降低了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但車輛上還有一些不能消除掉的死角。并且一些產品使用的是個體行為,普及率很低。并且未有對應的標準體系,車主使用的設備在效果上并未達到消除所有盲區的要求。最為關鍵的是并未在法律和交通法律上明確規定出消除駕駛盲區的要求。根據兩個層面對盲區進行劃分,并以此為據來處理好車輛駕駛盲區這一問題。一是分析車窗圓柱平面,二是分析其他部分存在的盲區。在分析車輛圓柱平面內盲區時,可應用兩側布置攝像頭來將B、C柱間的盲區消除掉。消除此部分盲區的目的是為了使在行使車輛中與其他車輛保持一定的距離。在車頭和車側盲區中,消除車頭車尾盲區則應用與車輛頭尾兩側斜面相切設置的攝像頭中的畫面,為了能夠將盲區全部消除掉,可使用190度廣角攝像頭來對視頻畫面進行傳遞。消除此盲區是為了便于車輛及時泊車,讓駕駛員看到輪廓周圍的區域,確保行車的安全。此系統在進行布置時,需要通過對車輛行駛時無盲區的實驗效果以及車輛整體外框尺寸為參考依據來構建相應的計算模型依據,再從其計算結果來進行分析后進行布置。布置時其幾何中心點為車輛俯視圖中心為主,再結合車輛中通達達到的視覺最遠處地面點作為半徑。根據角度來分析盲區角度。通過諸多學者的實驗,讓車輛駕駛員在車內觀察布置在其周邊不同類型、不同大小的障礙物,然后再對這些障礙物進行大小尺寸測量,再劃定車輛駕駛員無法觀察到的區域。結合所分析的結構在車輛上安排視覺輔導設備,比如:攝像頭。如果攝像頭圖像范圍覆蓋劃定盲區后即認定盲區范圍被消除。
駕駛員在進行車輛行駛過程中,如果要進行并線、倒車或者入庫操作時,一定要養成觀察反光鏡的習慣。在行駛中座椅布置方式對于駕駛員的視線影響因素非常大。就算是完全一致的車身結構,不同駕駛員在進行座椅布置時采用了不同方式,會導致其視野性能出現差異。所以,駕駛員可以通過調整座椅座墊與靠背的傾角大小來控制視野。如果車輛座椅靠近汽車前端,則可以通過調座椅高度來進行視野控制等方法。此外,為了能夠解決車輛前盲區的問題,可以在發動機艙前散熱器通風柵欄處安排一個視野輔助設備——廣角攝像頭,通過攝像頭可以向車輛內部傳遞視頻,有效實現了消除盲區。對于車輛尾部盲區的問題,可以在其后備箱開頭處安裝攝像頭來進行盲區消除,有效地提高了車輛倒車時的安全。這些消除盲區的技術已經在汽車領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而且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有的低端輔助設備并沒有配置相應的照明體系,如果在夜間行駛車輛時,會因為光線的問題影響到其設備的使用效果。對于車輛兩邊的盲區問題,可以安裝160度廣角攝像頭,其安裝位置可以設置在倒車鏡后,其消除盲區的效果非常顯著。通過以上策略基本已經實現了車輛行駛無死角的效果,很大程度地增大了車輛行駛安全性。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車輛行駛中盲區的存在對于交通行車安全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在諸多交通事故中盲區影響因素所引發的事故占到了非常大的比例,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非常大的危害。因此,要求駕駛員應該采用一些輔助設備以及自我調整來消除車輛行駛中的盲區。同時,還應該基于公共安全的角度,盡快地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創新出更多的車輛視野安全的策略。
參考文獻
[1]李振中,林志偉.補盲鏡在大金龍凱特商用車上的應用與校核[J].宜春學院學報,2014(3).
[2]陳琛,趙婷,李林青,等.基于紅外技術的后視鏡盲區提示系統設計[J].電子設計工程,2013(13).
[3]趙云,唐如亞,陳華杰.后視鏡布置與視野安全性分析[J].機電技術,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