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了現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著的《怎樣做小學教師》,真是受益匪淺。他說一個理想的教師,至少要有三個條件:一要有健全的身體;二要有愛護兒童的心腸;三要有研究的態度。
記得夏乞尊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教育中,要有愛護兒童的心腸,愛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也是成功教育的基石。
愛,是我們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我們真的愛我們的學生嗎?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為了拯救災難中的學生而失去寶貴生命的譚千秋老師;有幫200多名孩子戒除網癮勸百余名厭學孩子重返校園,讓近萬名學生樹立自信的李麗老師……他們對學生都充滿著偉大的愛,這些感人的愛畢竟不是每個普通教師都能做到的,對普通的老師來說,對學生的愛應更多地體現在細微處,落實到細節里。
我班有名學生叫小麗,長得小巧玲瓏,水靈靈的大眼睛撲閃著,挺可愛的。看見我就靦腆地笑。可課上我指名她回答問題時,她卻一臉茫然,我不由得納悶起來。有些學生忍不住了,對我說:“老師,她很笨的。”“老師,她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們爭前恐后地發表著自己的看法。我突然感覺事態不對,馬上制止了他們的“揭發”。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們已經刺傷了她的心,傷害了她的自尊。你看,小麗已經把頭深深地藏在了胸前。從那后,她上課就不愛抬頭看我了。我感到了她內心的自卑。有一天大課間活動,我帶了一只毽子,招呼大家來踢毽子,同學們你踢踢我踢踢,踢得都不好,我看見小麗站在一邊,遠遠地看著。我已經知道她會踢毽子,就大聲地招呼她:“小麗,你來踢。”她一愣,忸怩著不肯,我說:“老師聽說你踢得很好,大膽踢,不要緊的,大家玩玩嘛。”在我的再三堅持下,她真的左一腳右一腳地踢了起來,一遍踢還一邊數:70、71、72……毽子在空中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地舞,宛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望著她專注、自豪的樣子,我不禁帶頭鼓起掌來。
正如教育家陳鶴琴說的要有愛護兒童的心腸,在我們身邊難免會有“后進生”,其實,他們同樣渴望關注、鼓勵和表揚,我們唯有對其傾注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溫暖,用愛的清泉去滋潤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在愛的世界里自由、健康地成長。
做一個溫暖的教育者,不要扮演“讀書匠”,提高自己作為一名小學教師的修養,充分認識小學教育問題,掌握好小學教師的各種實用技巧,做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