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分析太原市排水管網的現狀對其改造升級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策略。希望通過文章的分析和研究,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太原市城市排水系統;改造升級;徑流系數;重現期
前言
城市的排水系統包括城市地面的污水處理、雨水的收集和處理等管網系統的管理、維護和升級,是一個城市現代化程度的體現,也是一個城市發展水平的直觀反映。因此,由于生態城市、綠色城市和宜居城市的發展理念客觀要求,低碳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對城市的排水系統改造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1 太原市排水系統現狀
太原市地處山西的中部,城區包括六個區,東部地區的杏花嶺區和北部地區的萬柏林區地形相對較高,而小店區、迎澤區等其他四個區的中部、南部和西部地區地理位置相對較低,南內環街、迎澤街火車站周邊、迎澤西大街等地區歷來是太原市防洪防澇的關鍵部位。但是,今年7月18-20日的暴雨使得六個汽車客運站幾乎全部停運,不僅火車站五龍口和南中環等地形較低的地段周邊積水嚴重,很多新修的立交橋下積水特別嚴重,地處尖草坪區的恒山路也嚴重積水,高達60多厘米,使得太原面臨排水系統改造升級的迫切需求。
目前,太原市結合現狀雨水系統分區以及城市規劃的總體布置、豎向規劃和受納水體,共分為17個雨水分區,分別為:濱河、陽興河、太鋼北線防洪渠、北澗河、北沙河、南沙河、城南退水渠、晉陽街雨洪泵站、汾東北線防洪渠、太榆退水渠、北排洪溝、玉門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冶峪河、風峪河、清水河。分區內規劃設置46個雨水系統。但是,不僅老城區的排水系統不能滿足城鎮化推進帶來人口和建筑物日益增多的污水雨水處理需求,就連南部和西南部的新城區也面臨著雨澇洪澇的嚴峻考驗。
2 太原市部分城區排水系統改造升級面臨的難題
太原市老城區的排水管網絕大多數采取污水和雨水合流的體系,隨著城市道路改造等一系列的城市升級,如果從合流升級為分流則面臨著這樣的一些問題。
(1)工程量大。因為北城區等老城區是太原市以前的主城區,要是進行排水管網系統的分流改造涉及的居民范圍廣,居民區域大,居民數量多,并且老城區還有很多平房區和樓齡超過40年以上的非澆注混凝土結構的居民樓,多數是低于六層的居民樓,地處小街小巷。進行大面積的施工,不僅工程量大,還存在復雜的管網設計和管線排遷等一系列的問題。
(2)費用高。進行合流改造升級成分流的排水管網系統,不僅需要同步進行小街小巷的改造和原有管網改建升級費用,還涉及到很多道路破壞恢復、部分居民遷移和拆遷的費用,還有因改造進行一些商業盈利機構搬遷的賠償費用等。
(3)設計技術要求高。因為以前城市建設理念和技術瓶頸等因素帶來城市建設水平的限制,太原市目前的排水管網改造成現代化城市要求的排水系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比如,法國首都巴黎地下50米處布有總長度2400多公里的排水管網系統,可以讓維修維護的車輛進入地下排水管網進行各類維修操作,甚至開始賣票讓國內外游客進入排水管網進行排水系統的參觀學習。但是,目前我國就連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排水系統距離這樣的水準相差甚遠,就不用說像太原這樣內地欠發達的三線四線城市了。
3 太原市主城區排水系統改造升級的策略
按照現代化城市發展的要求,太原市未來的排水系統應當具有這樣的能力:第一,在重現期的設計方面,滿足一般地區2年,重要地區3年,道路主干道5年,道路立交橋的雨水泵站等關鍵部位采用5-10年的雨水重現期。第二,基準的徑流系數達到0.6的水平,重要地段和主城區的徑流系數不大于0.55。第三,為了保證主干道和新修的各個立交橋大雨暴雨時正常通車,機動車輛道路的積水不得超過15厘米,其他非主干道或人行道等道路不得超過25厘米,并且積水時間不能超過1小時。特別是學校、醫院等重要的地方,保證人員安全也不得超過15厘米的積水。
因此,制定太原市主城區的排水管網系統改造策略如下:
(1)蓄排結合、綜合協調。建立對雨水徑流全過程合理管控的綜合防澇體系,工程措施與生態治理有機結合,其核心內容是“蓄、滯、滲、凈、用、排”。因地制宜、重點突破。根據內澇風險的輕重緩急,以積水頻發、影響重大的積水區域改造為關鍵的突破口,盡快形成防澇能力。
(2)雨水綜合利用。以入滲回補地下水、景觀水系補水、綠化澆灌用水為主,雨水資源化利用與防洪防澇設施、面源污染控制設施相結合,功能綜合統籌,在實際的設施中,雨水綜合利用的核心內容是“滲、蓄、滯、用、排”。目前,通過新建的晉陽湖體育主題公園、晉陽街公園、和平公園等正在進行規劃中。
(3)城市河道整治規劃。按照城市整體規劃的要求,做好排水管網的規劃,重點對太鋼防洪系統、五龍口地區防洪系統、晉陽街泵站雨洪系統、武宿地區防洪系統、大黑水河防洪系統、北排洪溝防洪系統、河西南部地區防洪系統等防洪系統進行統一的布置升級。
(4)合理利用地形進行排水管網布置。根據太原市主城區東高西低,北高南低的三面環山的盆地地貌等特點,將用地豎向規劃與城市用地選擇及用地布局同時進行,構造坡向時順應地形,結合現狀、維持土方平衡、滿足排水、體現規劃意圖,與現狀地勢走向盡量相符。
作者簡介:胡靜敏(1976-),女,山西定襄人,本科,職稱:經濟師,主要從事城市排水管理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