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非政府組織飛速發展,在社會管理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非政府組織的重要成員——基金會的管理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管理水平成為一家基金會打造自身形象、提升公信力的重要表現。文章從精細化管理的視角,將基金會的精細化管理歸納為“四化”,即標準化、信息化、人性化和品牌化,并結合作者的工作實踐,對“四化”進行了梳理和解析。
關鍵詞:高校;基金會;精細化管理;信息化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組織文化。20世紀90年代,精細化管理第一次從企業走進教育。近些年來,各高校緊緊圍繞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心的態度,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行政管理、后勤服務等各方面積極落實精細化管理,辦學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作為高校辦學資金募集的重要部門——基金會,實施精細化管理不僅僅是教育形勢的需要,更成為推動基金會規范、長遠發展的重要內容。
對于高校基金會來說,實施精細化管理,就是要將管理方式由傳統的粗放型轉為科學型,管理理念由傳統的被動型轉為主動型,管理手段由傳統的文本化轉為信息化,創新工作的方式方法,助推學校的發展。做好基金會的精細化管理,主要做到以下“四化”,即管理規范的標準化、數據資訊的信息化、服務提供的人性化和實施項目的品牌化。
1 標準化:建章立冊,規范管理,提供精準服務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部門,都離不開“規矩”二字,有了“規矩”,一切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科學、嚴格、規范的內部治理機制,是基金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提升基金會公信力的保障。作為獨立法人,基金會往往涉及到項目經費管理、重大事項決策、資助幫扶育人等方方面面工作,這就要求基金會在符合國家《基金會管理條例》和其他相關法律規定的前提下,制定出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規章制度,使之成為工作運行的基本準則,建立如《基金會章程》《理事會議事規則》《財務管理辦法》《捐贈項目管理辦法》等多個規章規范,為管好用好基金、發揮公益性、提升公信力提供堅強的制度保障。
工作手冊將是推動精細化管理的有效手段。幾乎所有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到政府機關部門辦理業務,或因缺少材料、或因蓋章流程不對而折騰多次;到銀行和企業辦事卻很方便快捷。究其原因,可能是辦事的人沒有及時全面的了解政府機關部門的要求,更有可能是政府機關部門沒有將業務標準和流程固化下來。和國內高校管理崗位動輒數千人相比,美國高校的管理人員往往只有寥寥數百人,卻將眾多高校管理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以美國密歇根大學為例,該校制定了涵蓋校董會、校長、教務長、投資公司CEO、國家實驗室主任等各個管理級別的規章制度,對每一項工作,都可以在這些制度手冊中找到遵循。對基金會而言,就是要將日常的所有業務寫成手冊,以多種方式提供給服務對象,讓他們提前熟知內容,為服務對象提供精準化、一站式的服務,減少折騰。
2 信息化:公開信息,統籌管理,提升競爭力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系統集成技術和信息安全技術等飛速發展,現代基金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能否抓住信息化這個手段開展工作,對基金會工作人員將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
信息化是實現基金會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借助信息化,可以將募集資金、項目管理等復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的事情流程化、流程的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這樣可以突破傳統管理方式的壁壘,提高信息的傳遞速度和影響范圍,節約了時間成本和人工成本,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基金會的競爭力。
首先,信息化能夠提高基金會公信力。加強信息公開、接受監督,是塑造基金會公益形象、提升基金會公信力的切實方法。通過校園網、自有網站和社會媒體等媒介,基金會及時公布信息和活動,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透明度。
其次,信息化能夠提升基金會的核心競爭力。一般而言,高校基金會的宗旨是為社會公益事業服務,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籌集資金,推動學校教育事業發展。借助信息化手段,基金會可以建立起龐大的校友信息庫,通過資訊平臺、社交網絡等,凝聚校友、引導校友,激發他們為學校發展奉獻愛心。我們可以算一筆賬,以一所擁有20萬畢業生的高校為例,如果每年每名校友平均捐贈母校1000元,就能為母校增加2億元辦學經費,做好信息化的工作,校友捐贈將是非常可觀的一個數字。
3 人性化:貼心服務,用心管理,樹立良好形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去一個部門辦事,如果工作人員很熱心、有耐心,即便事情沒有辦成,我們也不會有什么情緒和想法;如果工作人員水平很高,卻不熱心,也沒耐心,縱使他幫著我們解決了實際問題,我們也會覺得事情辦得很累很艱難。人們常說,顧客是上帝,“上帝”更需要真真切切的感覺,而這感覺就來自我們管理者提供的實實在在服務。一句親切問候,一次周到的服務,也許就能贏得服務對象對我們的信任和支持。
基金會肩負著資金募集和項目管理的雙重任務,與捐贈方和受助人都有著緊密聯系,工作人員的素質和表現是基金會形象的一面鏡子。良好形象的需要貫穿于整個基金管理過程之中。在捐贈方捐贈之前,基金會工作人員的形象就是一把鑰匙,只有捐贈方認可了接納了這個形象,才會將捐贈的大門敞開。很多基金會都會舉辦捐贈儀式,出席領導的規格、會場環境的布置、會序日程的安排,都是展現基金會精神風貌的要素,能夠給捐贈方最大的敬重、最深的感觸。在捐贈到賬之后,項目管理就開始了。項目的實施,離不開服務對象,能否在管理項目的過程中給予受助者最大的尊重、給辦理業務的師生最周到貼心的服務,這些都是樹立基金會良好形象的重要課題。基金會有很多項目是資助類的,這些項目的實施,主要目的就是資助有需要的老師和學生,幫助他們順利渡過難關,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尊重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春風沐雨般的關愛,而不是施舍和同情。
4 品牌化:培育愛心,傳承經典,提高關注度
品牌化是基金會實施精細化管理、做大做強基金盤子的必然出路。基金會是學校募集辦學資金、吸引社會力量辦學的重要平臺。項目是基金會開展工作的有效載體,幫扶特殊群體,培育愛心、傳承經典,提高基金會品牌,積極爭取社會公眾的關注,是基金會工作的重點和亮點。比如,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推出“清泉”助學基金,意為“今日第清泉,明天片桃李”;上海交通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開展“思源基金”,引領廣大校友要飲水思源、不忘感恩;哈爾濱工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設立“春暉創新成果獎勵基金”,引領學子創新創業,設立“畢業生愛心傳遞基金”,將愛的種子種植到每一屆畢業生的心中……
通過建設這樣一個個品牌項目,基金會凝練了項目管理、設計和運作上的經驗優勢,創新了服務理念,深化了項目的內涵,為高校營造了良好的育人環境,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支持。未來,高校基金會的品牌建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何進一步深化以師生為本、以學校中心工作為目標,最大限度地發揮捐贈資金的效用,將精細化管理落實做好,將是一個長久的課題。
作者簡介:魏小坤(1983-),江蘇徐州人,博士在讀,現工作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