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森林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必需的食物、藥物、原材料,還擁有提供新鮮的空氣、防止水土流失、凈化空氣等眾多生態調節功能。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工業發展越來越迅速,對地球造成很大的污染,諸如溫室效益、大氣污染、物種消失、自然災害增多,作為地球呼吸的“肺”,其作用和位置也就不言而喻了。當前限制森林生態效益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森林生態效益機制還沒有創建起來。這個機制是保護森林、改善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制度保障和措施。文章在我國急需創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背景下,闡述了創建生態效益補償的必要性。
關鍵詞:生態調節;補償機制;森林
1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定義
關于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定義目前國內還沒有準確的說法。通過對該機制的內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得出一定的結論。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是一種保護森林資源、促進生態建設的社會經濟手段,特指那些為整個社會提供了森林資源這一個公共商品的過程中超出義務范圍之外的經濟補償。該制度的重點在于對參與提供義務之外生態補償的人提供經濟補償,彌補他們的經濟損失或者增強他們的經濟收入,并且通過宏觀政策的調控,激發全社會對生態建設的投入,從何起到保護生態,改善生態環境這一目的。
2 創建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必要性
之所以要創建補償機制,其原因在于:首先是森林屬于公共商品、受益的是全人類,每個人都有參與建設生態環境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其次是建設生態環境的實施過程中,只有極少數人的參與,不可能讓其免費建設社會公共商品,必須對實施建設的人提供經濟補償。從兩個方面來講,一是對他們的付出得到應有的回報,回報的量度是維持他們生活的必須的水平。二是吸引更多的人參與生態建設這個社會活動。目前由于太多的原因使得自然資源的嚴重匱乏,光靠大家自覺性是完全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建設森林這一機制十分重要、刻不容緩。在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做好調研,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和資金必須到位,缺一不可,這樣才會使得森林機制又快又好的建設起來。
3 國內外研究現狀
在國外,森林生態效益要從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說起,首次提倡對人類發展有正外部性的活動給予補償。對于怎么補償、補償的標準該怎么確定?外國研究者認為:補償只是在實施生態效益這一過程中的附帶問題,實際上不一定是一個固定的標準,可以根據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雙方商量后定價的結果。還對于市場化較大的幾個方面做了概述,譬如:森林的景觀服務、人文服務、物種多樣性服務、碳循環服務。對實施森林生態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創建了相關的法律與制度來確制度的實施。
在國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涉入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這一研究領域。早期是從機制的必要性和補償理論兩方面開始著手。慢慢地,隨著研究內容的逐漸加深,擴展到了補償的標準、補償途徑和補償資金等諸多方面。就森林生態效益的補償理論和必要性方面來講,國內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基于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其認為生態系統本身具有價值,由于目前人類的活動,使得生態系統都受到了污染,也就相當于付出了一定的價值換來的社會回報,那么為了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價值,對于追加在社會公共事業上作出貢獻的,也就是凝結了人類無差別的勞動,也就使得生態系統具有了價值。第二種觀點是西方國家學者以稀缺性和供求理論相結合來作為森林生態價值的理論基礎。第三種觀點是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稀缺論相結合來作為理論基礎,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理論,稀缺理論為補充理論。生態價值作為一種特殊的無形的價值,價格隨著商品的需求量而變化,體現了商品的性質。
4 我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存在的問題
4.1 補償標準太低,不能充分調動公益林所有者和經營者的積極性
防護林所耗費的成本包括:育苗、征地、造林、撫育、管護、地租等等。由于防護林禁止砍伐,理應對其的勞動付出作出補償。但由于國家的相關政策,只承認防護林的管護成本,對其他成本不做補償。這樣做的實質還是在無償的使用森林資源。如果只補償管護成本,那么防護林的價值就會被誤解成很低。而進行了不到位的補償政策,就會使得補償不充分,影響生態。
4.2 沒有真正做到對不同所有制的公益林一視同仁
盡管我國政策規定,補償的對象不分公有制還是私有制,都一視同仁。在實施生態補助政策的過程中,忽視了私有林的經濟效益,使得私有林所有者對社會公共事業做出了貢獻,付出了經濟勞動而得不到政策的同等待遇,是十分不公平的。
4.3 地方配套政策難以到位,影響了我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效果
根據政策的規定,由于我國的森林大多在貧困山區,地方的資金配套很難到位。還有一些地方對生態補償機制的認識不深,影響了生態補償工作的開展。
4.4 補償資金管理和使用制度不夠完善,不能保證“慎用錢,用好錢”
在補償資金的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擴大資金的補助范圍。(2)資金撥付時間滯后。(3)資金撥付不到位。(4)資金挪用現象嚴重。(5)資金核算不規范。(6)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5 我國森林生態效益公共財產補償機制的創建
5.1 基于森林經營成本確定補償標準
對森林的經營成本補償標準是根據我國目前的經濟水平而來,不可能完全地補償公益林經營者的成本和利潤,只能采取不分補償的方式進行。具體實施過程中,當國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補償的主要范圍為公益林的管護成本,重點用于生態區較為重要的地區,生態較為薄弱的地區。我國目前的補償制度就處于這個階段。當國家的經濟好的時候,應該把整個成本都算上,包括建造成本,管護成本。隨著社會人口和生產的追加,必須追加對公共資源的價值,這樣才能維持生態的正常運轉。
5.2 基于森林生態效益確定補償標準
目前森林的生態效益大部分是通過計量模型,由于森林生態系統的無形性和多樣性,屬于典型的公共財產。按照計量模型會使得生態價值被夸大,超出國家的經濟承受能力,社會的認可度也會受到影響。因此,要以生態的效益作為補償標準,對評價的結果做出調整,使的其結果能夠接近生態補償的價值,使得補償工作能夠繼續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高玉英,劉金富.為何要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資金樸助政策[J].林業經濟,2002,1:26-27.
[2]陳欽,劉偉平.建立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理論依據[J].林業經題,2000,4:214-217.